第725章 尊重百家的主张(2 / 2)

说到儒家的治国理念,荀野自然有发言权了,毕竟人家是正统圣地之人,接受的东西也比较多,不然年纪轻轻不会就成了名宿。

学成了就是为了出仕,能够在一位人王面前表现,得到人王的认可,对他来说也是一种资历。

如果真的投简历的话,估计也可以加一条。

某某人王对他的才华表示了认可。

人王都认可的人,你就说这简历牛不牛吧。

你在某个贵族那里当过管家(客卿)有什么了不起的,我还说的一位人王佩服的五体投地呢。

这简历高级不。

虽然炎国不是儒家道路,但是能够说服厉夏信任儒家,崇拜儒家也可以啊,所以荀野倒是很卖力。

就是希望给厉夏心里,种下儒家治国的种子。

厉夏对于贵儒了解不多,而且这个贵儒,和上一世的儒家似乎有很大的区别,他也很好奇这个世界的儒家理念。

所以听得也很认真,时不时点头配合一下荀野的说法。

至于心里有没有听进去就不好说了,炎国已经有了那么多百家,集中了很多优秀的主张学说,和数不胜数的治国理念。

如果厉夏是那种能够轻易被忽悠的人,估计也不可能有现在的稷下学宫了。

这就是厉夏这些年当大王养成的性格,在外人面前都是保持喜怒不形于色的样子。

很少主动当面表示喜欢或者不喜,因为他的态度,很可能会影响到炎国臣子们的态度。

例如厉夏重视法典,很多人都看出来了,所以大家觉得厉夏重用法家,排斥其他各家。

就连稷下学宫招人,法家也成了最热门的一家,导致其他各家都不舒服了,甚至不断的上书劝说,找法家的毛病。

后来厉夏按照其他人的上书,直接斥责了法家的一些不足,大家才发现法家似乎也没有怎么得君心啊。

厉夏喜欢用筷子,于是王都上层就开始流行筷子,礼司更是把用筷子作为一种炎国的礼制。

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厉夏身为人王,是不能有自己的喜恶,他不经意间的态度,会影响很多人的想法。

所以厉夏现在也学聪明了,不管是喜欢还是不喜欢,不直接表现出来,至少不在外人面前表现出来。

荀野说得很卖力,不管对方说的对错,厉夏都会时不时点头回应,却不直接表态什么。

即使别人说的多离谱,厉夏都会认真听完,但是采不采用就是他自己事情了,他只是给对方以礼貌的回应。

对方说的好的东西,厉夏也会记在心里的。对方说的不好的东西,他也会在心里警惕的。

厉夏这么做,并不是告诉别人他耐心好,而是告诉天下人他尊重读书人,尊重百家理念,乐意听取别人的想法和理念。

同时也为了鼓励大家主动献言献策,不管好的坏的,都可以提出来,他不会斥责你说的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