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林远兴奋地跳了起来,“在滑轨两侧加装导向绳!就像给托盘装上隐形的轨道,既能防止偏移,又能增加稳定性。”于是,工匠们按照新的方案,在滑轨两侧固定了结实的麻绳。经过改良,第二版滑轨系统再次进行试验。这一次,托盘稳稳地顺着滑轨滑进了船舱,众人见状,纷纷发出一阵欢呼,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然而,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当把试验成果应用到大型漕船上时,新的难题如潮水般涌来。满载货物的托盘重量远超预期,普通的竹制滑轨根本无法承受巨大的压力,几次试运行都出现了断裂的情况。看着断裂的滑轨和散落一地的货物,林远意识到,必须采用更坚固的材料。
他亲自跑到扬州城最大的铁匠铺,与经验丰富的铁匠们一起研究材料和工艺。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调整,最终决定采用熟铁锻造滑轨,并且对滑轨表面进行淬火处理,以增加硬度和耐磨性。同时,为了确保滑轨的稳固,在底部采用三角形支架进行加固。
滑轨的问题解决了,可装卸流程的衔接又成了新的瓶颈。林远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发现,货物从码头搬运到船上的过程依然耗时费力,严重影响了整体效率。他借鉴现代物流的流水线作业模式,设计了“三段式装卸法”:在码头一侧搭建斜坡滑道,货物先通过人力传送带运到斜坡上;船上的滑轨与码头的斜坡滑道实现无缝对接;船舱内则安排专人负责托盘的定位和固定。
为了让这套全新的装卸系统能够顺利运行,林远在扬州总部开设了装卸培训班。他亲自担任讲师,从最基础的操作要领讲起,耐心地向伙计们示范每一个动作。为了方便伙计们记忆,他还编了一首朗朗上口的口诀:“一锁二放三对准,稳拉慢推莫急进。坡度角度看货物,团队协作效率升。”
在培训班的场地里,伙计们分成小组,一边唱着口诀,一边在模拟滑轨上反复练习。起初,不少人动作生疏,手忙脚乱,不是忘记锁扣,就是控制不好滑行速度。但随着练习的深入,他们逐渐掌握了技巧,动作也变得越来越熟练。
当第一艘改造后的漕船正式投入使用时,扬州码头围满了看热闹的人。大家都对这艘与众不同的漕船充满了好奇,想看看它到底能带来怎样的奇迹。只见装满瓷器的托盘在码头工人的操作下,顺着斜坡滑道和船上的滑轨,轻盈地滑入船舱。装卸工人们只需在关键节点控制方向和速度,原本需要二十人忙活大半天的工作量,现在八个人不到两个时辰就完成了。
一旁观战的商户们看得目瞪口呆,惊叹声此起彼伏。他们纷纷围上林远,争着与天元镖局签订长期运输协议。消息很快传到了徽商胡文远的耳中,他坐不住了,立刻派人乔装成码头工人,混入天元镖局的船队打探虚实。
但林远早有防备,他故意在显眼处展示一些无关紧要的“技术缺陷”,同时将核心的锁扣设计和坡度调节装置藏得严严实实。胡文远依葫芦画瓢改造漕船,结果不仅没有提升效率,反而因为滑轨设计不合理,导致多艘船在装卸时发生货物倾覆事故,损失惨重。
随着漕船改造的成功,天元镖局的运输能力大幅提升。林远并没有满足于此,他又对漕船的内部结构进行了一系列优化:在船舱底部加装隔水舱,有效防止货物受潮;甚至在船头安装了简易的风向仪,帮助船工更好地掌握航行速度,节省航行时间。
这一系列革新让天元镖局在漕运市场上一骑绝尘。以往需要半个月才能往返一趟的航线,现在缩短到十天;货物损耗率也从5%降至1%以下。更重要的是,新的装卸方式极大减轻了伙计们的劳动强度,绩效考核中的“工伤率”指标显着下降,伙计们对镖局的归属感更强了。
看着一艘艘改造后的漕船披着晚霞,缓缓驶离码头,船帆在风中猎猎作响,林远的心中充满了成就感和使命感。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次技术上的突破,更是天元镖局迈向全国物流霸主的重要一步。在他的规划中,未来的漕船不仅是运输工具,更要成为移动的物流枢纽,连接起大明帝国的每一个角落。而漕船甲板上那一道道锃亮的滑轨,正如同他胸中的雄韬伟略,指引着天元镖局驶向更广阔的天地,书写属于他们的传奇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