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调查真相:通过物流轨迹揪出内鬼(1 / 2)

扬州城的秋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打在天元镖局的青瓦上,发出细碎的声响。林远站在路线规划司的窗前,看着院子里湿漉漉的石板路,眉头紧锁。虽然货物丢失的外部黑手——万邦商行已被揭露,但他心里清楚,若没有内部人员配合,劫匪不可能如此精准地掌握镖队的行进路线和货物信息。这场风波看似平息,实则暗流涌动,找出内鬼,成为了稳固镖局根基的关键一战。

“掌柜,按您吩咐,所有涉及近期丢失货物的押运记录、路线规划文件,还有暗卫收集的情报,都整理好了。”老周抱着厚厚的一摞卷宗,卷宗边角还带着雨水的痕迹,小心翼翼地放在桌上。这些卷宗被仔细分类,用不同颜色的布条捆扎——红色代表货物丢失案件,蓝色是正常押运记录,黄色则标注着可疑线索。

林远转身,目光扫过堆成小山的卷宗,沉声道:“通知刘先生、陈大海,还有负责情报分析的暗卫,半个时辰后在议事厅集合。这次,我们要用物流轨迹撕开真相的口子。”他特意强调“物流轨迹”四字,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的玉佩——那是现代带来的物件,此刻却仿佛成为了探寻真相的精神寄托。

半个时辰后,议事厅内烛火摇曳,众人围坐在长案旁。林远展开一张巨大的大明地图,上面用不同颜色的丝线标注着近三个月天元镖局的所有运输路线。红色丝线代表货物丢失的路线,蓝色丝线则是安全抵达的路线,每根丝线旁还系着小巧的木牌,记录着对应的押运信息。“大家看,”林远拿起一根竹制指挥棒,点向地图上的沧州,“三次货物丢失,都发生在沧州附近。表面上看是万邦商行买通劫匪,但这些劫匪为何每次都能避开我们的暗哨,又恰好知道镖队携带的贵重货物?”

路线规划司的刘先生推了推眼镜,翻开手中装订成册的笔记本。本子里夹着各种票据、手绘草图和密密麻麻的计算过程。“掌柜,我重新核查了这三次路线规划,都是严格按照‘最短路径法’计算的,而且出发前的路线权重没有任何异常。不过……”他顿了顿,从本子里抽出三张泛黄的纸张,“我发现一个细节,这三次押运任务,负责前期路线侦查的镖师,都是张彪。更蹊跷的是,这三张路线侦查报告上,关于沧州城西一段山路的描述,与实际地形存在细微偏差,像是刻意引导镖队往某个方向行进。”

陈大海猛地一拍桌子,震得桌上的茶杯都跳了起来:“张彪?这小子跟着我也有五年了,平时看着挺老实的,难道……”他的声音逐渐低沉,眼神中满是难以置信。

林远抬手示意众人安静,从卷宗中抽出一份装订整齐的押运日志。日志采用活页设计,每一页都用工整的小楷记录着每日行程,还贴着对应的驿站通关文书。“押运日志显示,张彪每次侦查完路线后,都会在沧州城西的悦来客栈休息一晚。我让暗卫去查了,那家客栈的掌柜,和万邦商行在沧州的联络人有过多次密会。”说着,他又拿出一个精致的木盒,里面装着几张折叠整齐的信鸽传递的情报纸条,“更可疑的是,这几次货物丢失前,都有信鸽从悦来客栈方向飞往万邦商行的据点。这些纸条上虽然只有简单的符号,但结合我们截获的万邦商行密信破译规律,能发现与货物押运信息高度关联。”

但林远深知,仅凭这些间接证据还不足以定论。他决定利用物流轨迹的大数据分析,来验证自己的怀疑。他让路线规划司的伙计们,将过去一年所有押运任务的详细数据整理出来,包括出发时间、路线选择、货物种类、押运人员、途中停留点、信鸽传递信息的时间和内容等。为了方便记录和分类,专门制作了一批刻有编号的竹简,每根竹简对应一个运输任务,用特殊的矿物墨水书写,确保字迹长久不褪色。

为了更直观地分析数据,林远命人打造了一个巨大的“物流轨迹沙盘”。沙盘长宽各达三丈,用黏土、木头和彩砂精心还原了大明的山川、城池和道路。每个押运任务都用不同颜色的小旗代表,小旗上绣着对应的货物标识和押运编号。通过移动小旗,可以模拟镖队的行进过程。同时,沙盘旁边还设置了一个“数据墙”,由数十块可活动的木板拼接而成,上面用不同颜色的颜料记录着各种关键数据——红色表示异常数据,绿色代表正常,黄色则是存疑信息。

在分析过程中,林远发现了一个规律:凡是张彪参与的押运任务,货物丢失的概率比其他镖师高出七倍。而且,在货物丢失前的几天,镖队的行进速度总会莫名其妙地变慢,停留时间也会增加。例如,在一次运往太原的任务中,原本按照“最短路径法”规划,行程应该是十天,但张彪作为侦查镖师时,镖队却走了十三天。仔细查看押运日志,发现多出来的时间,都花在了一些不必要的绕道和长时间停留上。更诡异的是,这些停留点附近,总能找到万邦商行的眼线活动痕迹。

为了进一步确认张彪与货物丢失的关联,林远决定设下一个“诱饵”。他对外宣称,三日后将有一批价值连城的翡翠,从扬州运往北京,依旧采用“最短路径法”规划路线,由张彪负责前期侦查。同时,暗中安排了二十名精锐暗卫,分成四组,提前在规划路线的沿途埋伏。这些暗卫携带了特制的通讯工具——竹筒传声筒,通过在竹筒内放置不同长度的芦苇杆,利用空气振动传递特定频率的声音信号,实现远距离秘密通讯。

出发前夜,林远亲自带着工匠,在张彪的房间里秘密安装了一个“窃听竹筒”。这种竹筒经过特殊改造,一端嵌入墙壁的缝隙中,另一端连接着藏在隔壁房间的共鸣腔。共鸣腔内放置了一个小巧的铜制扩音装置,能将声音放大数倍。为了防止被发现,整个装置都用墙纸和装饰物巧妙遮掩。

三日后,张彪带着两名伙计出发侦查路线。他们骑着膘肥体壮的战马,马背上的行囊里不仅装着侦查工具,还暗藏着林远安排的追踪信鸽。当天夜里,暗卫传来消息,张彪果然在沧州城西的悦来客栈落脚。林远亲自带领一队人马,悄悄包围了客栈。通过窃听竹筒,他们清楚地听到张彪与一个陌生男子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