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分拨雏形,设立运河沿岸货物中转站(2 / 2)

几天后,林远在漕帮的据点见到了漕帮老大。漕帮老大是个身材魁梧、眼神犀利的中年男子,他坐在主位上,上下打量着林远,说道:“听说你想在淮安搞什么中转站,还想和我们漕帮合作?”

林远恭敬地行了一礼,说道:“正是。在下深知漕帮在淮安的影响力,设立中转站若能得到漕帮的支持,必定能顺利开展。而且,这对漕帮来说也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接着,林远详细地向漕帮老大阐述了中转站的运营模式和合作方案。他提出,中转站可以为漕帮的船只提供专属的停靠区域和优先装卸服务,同时,漕帮负责中转站在当地的安保工作,作为回报,漕帮可以从货物中转的费用中抽取一定比例的分成。

漕帮老大沉思良久,说道:“你这想法倒是新颖,但我怎么知道你能不能把这中转站办好?要是办砸了,我们漕帮岂不是跟着遭殃?”

林远自信地说道:“在下虽初来乍到,但在扬州已经创办了‘天元镖局’,凭借着一些创新的运输方法,赢得了不少商户的信任。这次设立中转站,我有十足的把握能办好。而且,我愿意先试运营一个月,期间所有的费用由我承担,如果效果不好,我立刻撤走,绝不耽误漕帮的事儿。”

漕帮老大被林远的诚意和自信打动,最终同意了合作。

解决了与漕帮的问题后,林远立刻开始对仓库进行改造。他按照设计图纸,将仓库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卸货区、分拣区、暂存区和装货区。在卸货区,他安装了简易的滑轨装置,方便货物从船上卸下后,能快速滑到分拣区;分拣区则设置了多个标识清晰的货架,每个货架对应不同的目的地;暂存区用来存放等待转运的货物;装货区与码头的船只直接相连,便于货物快速装上船。

同时,林远在当地招募了五十多名工人,对他们进行了严格的培训。他亲自示范货物的分拣、搬运和装卸流程,强调标准化和效率的重要性。“大家记住,货物一定要按照目的地分类,摆放整齐,不能有丝毫马虎。装卸的时候要快,但也要注意保护货物,要是出现损坏,可是要扣工钱的。”林远严肃地对工人们说道。

经过半个月的紧张筹备,淮安中转站终于开始试运营。第一天,就有十几艘商船将货物运到了中转站。工人们按照培训的流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卸货、分拣和装货工作。林远站在一旁,密切关注着每一个环节,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

起初,工人们还有些手忙脚乱,但随着操作的熟练,效率越来越高。原本在码头需要耗费大半天时间才能完成装卸和转运的货物,在中转站不到两个时辰就处理完毕。而且,由于货物分类清晰,转运过程中几乎没有出现错发、漏发的情况。

消息很快在商船和商户中传开,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将货物送到淮安中转站进行中转。试运营一个月后,中转站的货物处理量比预期增加了三成,漕帮也从中获得了可观的分成。漕帮老大对林远刮目相看,主动提出延长合作期限,并加大支持力度。

在淮安中转站取得成功后,林远马不停蹄地赶往济宁和临清,用同样的方法,分别设立了中转站。每到一处,他都会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对中转站的运营模式进行微调。比如在济宁,由于靠近煤矿产区,煤炭运输量大,他便专门设立了煤炭运输的分拨通道,并设计了特殊的装卸工具,提高煤炭的装卸效率;在临清,考虑到北方天气寒冷,货物容易受冻,他在暂存区搭建了保暖的棚屋。

随着运河沿岸三个中转站的顺利运营,林远的分拨运输体系初见成效。货物在中转站之间快速流转,运输时间缩短了近一半,货物损耗率也大幅降低。“天元镖局”的名声更加响亮,越来越多的商户主动找上门来,寻求合作。而林远也没有满足于此,他开始思考如何进一步优化分拨体系,将业务拓展到更广阔的区域,向着构建全国物流网络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