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时节,凛冽的寒风如刀刃般刮过扬州城,运河水面泛起层层白浪。林远站在天元镖局的货仓内,听着外面呼啸的风声,目光却紧紧盯着手中那份来自徽州的密报。改良后的飞鸽传书系统不仅保障了镖局的信息安全,更成为了刺探商情的利器——三日前,一只携带特殊标记竹筒的信鸽从徽州飞抵,竹筒内藏着的加密信息显示,徽商即将承接一笔价值万两白银的茶叶运输生意,目的地是京城的达官显贵府邸。
“胡文远这老狐狸,又想独占这条黄金商路。”林远将密报递给身旁的老周,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案几,“这批茶叶若经徽商之手,他们不仅能赚得盆满钵满,还能借此巩固在京城的人脉。我们必须截下这笔生意。”
老周推了推鼻梁上的老花镜,面露忧虑:“掌柜的,徽商在茶叶产地经营多年,与茶农、茶商关系盘根错节。况且他们承诺给货主的运费极低,我们贸然插手,怕是......”
“低运费不过是幌子。”林远冷笑一声,展开一张泛黄的漕运地图,“你看,徽商的船队从徽州到京城,要途经十七个关卡,沿途还要应对漕帮抽成、土匪劫掠。表面上运费压得低,实则是靠克扣押运人手、减少货物保护措施来降低成本。一旦货物受损,货主连索赔都找不到门道。”
他拿起一支狼毫笔,在地图上圈出天元镖局的中转站:“我们有淮安、济宁、临清三大中转站,货物可分段接力运输,避开大部分风险地段。再加上改良后的飞鸽传书系统,能实时监控运输进度,确保货物安全抵达。只要让货主看到这些优势,不怕他们不心动。”
打定主意后,林远立即派得力助手陈大海前往徽州。陈大海带着精心准备的资料,直奔此次茶叶生意的货主——徽州最大的茶商汪家。汪家大宅内,雕梁画栋,茶香四溢。当陈大海表明来意时,汪家大当家汪明远正倚在紫檀木椅上,慢条斯理地品着新制的黄山毛峰。
“天元镖局?”汪明远放下茶盏,目光中带着几分轻蔑,“听闻你们在扬州有些小名气,但茶叶运输讲究的是经验和人脉,可不是靠些新奇玩意儿就能做好的。”
陈大海不慌不忙,从怀中掏出一本厚厚的册子:“汪掌柜,这是我们镖局近三个月的运输记录,您可以看看。同样是运往京城的货物,我们的准时率高达九成八,货物损毁率不足百分之一。”他翻开其中一页,“就说上个月,一批价值五千两的丝绸,在暴风雪中被我们安全送达,连半点水渍都没有沾上。”
见汪明远神色稍有缓和,陈大海趁热打铁:“而且,我们采用的是分段接力运输模式。货物从徽州出发,先由快船运至淮安中转站,再通过四轮平板车转运到济宁,最后经漕船直抵京城。每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全程可通过飞鸽传书追踪。”
汪明远摩挲着下巴,陷入沉思。一旁的管家凑上前,低声说道:“老爷,徽商那边给出的运费确实便宜,若是......”
“便宜?”陈大海打断管家的话,“汪掌柜,您可知道徽商的船队去年在洪泽湖遭遇劫匪,损失了多少茶叶?更别说他们为了压低成本,用的都是老旧船只,船舱漏水、货物发霉的事情时有发生。”
这句话戳中了汪明远的痛点。他想起去年与徽商合作时,一批价值不菲的祁门红茶因船舱进水,到京城时已全部报废,不仅血本无归,还丢了信誉。
就在这时,林远亲自赶到了汪家。他带来了更具说服力的筹码——一份与京城权贵的合作协议。“汪掌柜,我们已与礼部尚书府达成协议,由我们负责府上全年的物资运输。您的茶叶若交由我们承运,不仅能确保安全送达,还能借助我们的人脉,直接进入京城上层圈子。”
汪明远的眼睛亮了起来。对茶商来说,能与京城权贵建立联系,远比多赚几百两银子重要得多。经过一番激烈的讨价还价,他终于同意将这批茶叶交给天元镖局承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