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下,比赛开始。壮汉们肩扛手抬,累得气喘吁吁;地牛操作员却轻松地将货物放在特制的木质托盘上,下压木柄升起铁架,推着货物在码头穿梭。当两台地牛完成三船货物装卸时,人工组才完成了不到一半。李阿三擦着额头的汗,围着设备转圈:“乖乖,这玩意儿一天干的活,够我们十个人忙活半天!”
林远趁机召集工人:“地牛不是抢你们饭碗,而是让装卸更轻松。用了它,你们不用再扛着重物爬跳板,工钱还能按效率翻倍!”他当场宣布,成立专门的“机械装卸队”,愿意学习操作地牛的工人优先上岗,还能获得额外补贴。
地牛的推广并非一帆风顺。首批投入使用的设备在高强度作业下,竹筒连接处频繁漏水,皮革活塞也因海水腐蚀而失灵。物流学堂的工匠们驻守码头,现场拆解维修,将竹筒换成黄铜套管,活塞改用浸油牛皮,还在液压泵旁加装了简易的防水罩。
随着地牛的普及,配套的木质托盘也应运而生。算术师设计出标准化尺寸,确保托盘与地牛铁架完美契合,且能堆叠存放,节省船舱空间。更令人惊喜的是,水师总兵陈宏听闻后,将地牛原理应用到战船补给中——以往需要百名士兵搬运的粮草,如今二十人操作地牛即可完成。
正当装卸改革如火如荼时,苏婉娘带来了新的危机。“掌柜,葡萄牙人模仿我们的滑轮技术在马六甲推出了‘滑轮吊货机’,号称装卸效率是我们的两倍。”她展开情报图,上面标注着葡萄牙港口密密麻麻的起重设备,“而且他们散布谣言,说地牛容易损坏货物,不可靠。”
林远摩挲着手中的地牛操作手册,指尖划过磨损的木柄。码头上,机械装卸队的工人们正熟练地用新改良的地牛搬运瓷器,铁架起落间,货物稳稳当当。海风卷起他的衣袍,他望向远处的海面,那里,一艘艘装配着地牛的商船正在加速装卸。敌人偷窃和模仿会越来越多,很有可能因为我们的技术自己领悟新的技术,这场没有硝烟的技术竞争会越来越激烈,我们需要加快脚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