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府的黑金署内,蒸腾的热气裹挟着刺鼻的油味。李长庚盯着陶制冷凝管中滴落的深褐色液体,突然将竹片蘸入其中:\"这沥青黏性远超寻常桐油!\"他话音未落,林远已展开泛黄的《梦溪笔谈》,指尖划过\"燃之如麻,但烟甚浓\"的记载,\"沈括先生百年前便已预见,此物除了燃烧,或可铺路筑堤。\"
消息传回天津卫,陈武正为战船甲板渗水发愁。林远的书信随飞鸽而至:\"速取沥青与石灰混合,涂抹船板缝隙。\"当工匠将滚烫的沥青浆液浇在甲板上,海风拂过,原本渗水的木板竟变得密不透风。更令人惊喜的是,沥青硬化后耐磨耐压,远比传统桐油灰耐用。
但工业应用的拓展远比想象复杂。首批用沥青铺设的试验道路在烈日下软化,车马一过便留下深陷的辙印;用于修补漕船的沥青涂层,在咸水浸泡后逐渐剥落。林远召集各地能工巧匠,在物流学堂设立\"化工研造局\":从烧制耐高温陶管改良蒸馏工艺,到将石灰石粉末掺入沥青增强硬度,每一项突破都伴随着数十次失败。
在研究储油罐的过程中,防火问题成为重中之重。林远深知,沥青虽有防腐功效,但其易燃特性却如同一颗定时炸弹。他带领工匠日夜攻关,最终设计出三重防火体系:
第一重:结构隔离。储油罐采用双层铁皮结构,中间填充由牡蛎壳粉与黏土混合烧制的隔热层,厚度达三寸,能有效阻隔外部热量传导。
第二重:阻燃涂层。在沥青防腐层外,再刷上特制的防火涂料——将石膏粉、硼砂与桐油混合熬制,干燥后形成致密的白色硬壳,遇火时会膨胀形成隔热层,延缓燃烧速度。
第三重:应急装置。每个储油罐顶部安装铜制\"喷淋头\",连接装满泥浆的蓄水舱。一旦罐身温度过高或侦测到烟雾,值守士兵拉动绳索,泥浆便会从喷淋头倾泻而下,覆盖罐体灭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