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和二年冬月初七,浙东丘陵地带。夜色沉沉,寒风刺骨。五百名白马义从精锐潜伏在山道两侧的密林中,弓弩上弦,战马披甲,连呼吸都压得极低。他们等待着一个目标——童贯亲自调拨给前线官军的三千石军粮。这是朝廷大军围剿方腊的补给命脉,若能截断,不仅能重创敌军士气,更能为己方争取宝贵的喘息之机。而赵信,正是这次行动的总指挥。
【战前部署:以快制慢,以静制动】
早在三天前,赵信便已掌握情报:
官军粮队由婺州出发,经兰溪、遂昌一线南下;
护送兵力约八百人,装备轻甲,无重型武器;
行进路线中有两处险要山道,适合设伏;
他决定采取“分段设伏、前后夹击、骑兵合围”的战术:
一、斥候先行
派出十名精锐侦察兵提前两天出发,沿途设立暗哨;
实时汇报敌军位置、行军节奏、休息时间;
二、主力布阵
主力部队埋伏于“青龙岭”狭窄山路两侧;
骑兵分为左右两翼,待敌半数进入后发起突袭;
弓弩手占据高坡,封锁敌军突围通道;
三、后勤保障
设立临时物资集结点,确保战斗结束后快速撤离;
准备备用战马与伤员担架,防止突发状况;
“记住一点,我们不是来拼命的。”赵信对全体将士说,“我们是来打乱他们的节奏,让他们自己崩溃。”
【伏击开始:箭雨如织,铁骑冲锋】
次日清晨,天色微亮。远处传来脚步声与车轮滚动的声响。粮队缓缓进入山谷,队伍拉得很长,前头已经抵达山脚,后队还在山外。赵信站在高处,目不转睛地盯着敌军动向。当敌军大半进入伏击圈时,他轻轻挥动手臂。一声尖锐的箭哨划破寂静。
“放!!”
霎时间,漫天箭雨自山林间倾泻而下!敌军顿时陷入混乱,惨叫声此起彼伏。“有伏兵!列阵迎敌!”敌军将领大声呼喊,但为时已晚。白马义从骑兵从两侧山坡跃马而出,如同猛虎下山,直扑敌军中军帐。赵信亲率五十骑冲入敌阵,手中长枪横扫,所过之处无人能挡。弓弩手则持续压制敌军残余抵抗力量,不断缩小包围圈。不到半个时辰,敌军彻底溃散,大部分投降或逃亡。
【战后清点:斩获颇丰,影响深远】
战斗结束,赵信立刻下令:
收缴全部军粮与兵器;
清理战场,救治伤员;
焚毁敌军营帐,掩盖痕迹;
迅速撤离现场,避免被援军包抄;
最终战果如下:
歼敌约四百人,俘虏三百余人;
缴获军粮三千石、战马百余匹、铠甲数十副;
自损仅六十余人,其中重伤者十人;
【白马义从特性激活进度:21%】
【新增可用技能:【骑兵冲锋】【远程封锁】】
这场伏击不仅沉重打击了朝廷的补给线,更在民间引发震动。消息传开后,许多原本观望的地方豪强纷纷派人前来联络,表示愿意提供支持。而赵信的名字,也开始在敌我双方之间流传开来——“那个会打仗的方腊,不是流寇,是个真正的将军。”
【战后总结:战术复盘,制度优化】
回到营地后,赵信并未沉浸在胜利之中,而是立即召开军事会议,进行战术复盘。他在沙盘上演示整个伏击过程,并指出几点关键问题:
1.
信息传递效率不足
前线斥候与主力之间沟通不够及时;
建议增设信号旗与号角配合使用;
2.
骑兵协同仍需加强
左右两翼骑兵未能完全同步推进;
应设立统一指挥旗语,提升整体协调性;
3.
战后撤离速度偏慢
物资搬运耗费过多时间;
下一步应建立“战区转运站”,提升机动能力;
他还宣布了一项新政策:
所有参战士兵,每人赏米五斗,军官加倍;
阵亡士兵家属发放抚恤金,子女可优先入学讲武堂;
此举极大地鼓舞了士气,也让士兵们真正感受到——这不是一场盲目的起义,而是一支有组织、有纪律、有未来的军队。
【尾声:赵信的战略眼光】
夜深人静,赵信独自坐在营帐内,翻阅战报。他知道,这一场小胜只是开始。接下来,他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童贯必然会派出重兵报复;
各路割据势力可能趁火打劫;
内部治理与民心安抚同样不容忽视;
但他并不慌张。因为他已经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