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数年征战与治理,陇西王朝已初步稳固。赵信深知,要实现真正的长治久安,必须从根本入手——教育。
“兵可夺天下,不可守天下。”
“唯有人才济济,方能国运昌隆。”
他召集张良、李昭、韩信等人,在临洮皇宫内召开“文教大议”,提出以教育为核心,推动国家整体素质提升,并建立一套科学的人才选拔机制。
一、设立“国子监”,构建中央教育体系
赵信下令:
在京城设立国子监,作为全国最高学府;
招收各地士子,教授《大统法典》《兵略》《农政》《律令》等科目;
教师由朝廷遴选儒士、军将、官吏担任,确保理论与实践结合;
张良建议:
“若只重儒家经典,恐难应变时势。”
“不如兼收并蓄,博采众长。”
赵信采纳建议,增设以下学科:
算术与工程(为修路、建城培养技术人员);
医学与养生(提高百姓健康水平);
外交与边务(为对外交往储备人才);
商贾与财政(加强经济管理能力);
此举不仅打破了传统“唯儒是举”的格局,也为国家输送了多元化的人才。
二、推行“义学制度”,普及基础教育
赵信巡视四方后发现,许多百姓子弟因贫困无法读书,导致社会流动性极低。为此,他颁布《大统教育纲要》,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1. 县设“义学”
各地郡县设立免费学校;
学生年龄不限,男女皆可入学;
教授内容包括识字、算术、律法、道德;
2. 师资保障
国家提供俸禄,招募儒士、退伍军官、老吏任教;
鼓励民间自办私塾,政府给予经费支持;
3. 教材统一
编纂《启蒙读本》《民法简述》《史记新注》等教材;
强调实用知识与历史教训相结合;
一位老农在义学门前感叹:
“我活了六十岁,头一回听说皇帝让娃儿们读书不花钱。”
“这是真正的好世道。”
三、实行“科举试选”,打破门第壁垒
旧制中,仕途多被世家垄断,寒门子弟难以上位。赵信决定废除“察举制”,全面推行科举考试制度:
科举三级体系:
乡试:各州举行,选拔本地优秀学子;
会试:由国子监主持,筛选出合格官员候选人;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最终决定任用职位;
考试内容涵盖:
策论(应对现实问题的对策分析);
律令(掌握基本法律知识);
经义(理解国家核心价值观);
实务(如农田水利、军事布防等);
赵信强调:
“我要的是能做事的人,不是只会背书的书呆子。”
“只有懂百姓疾苦,才能做百姓父母。”
四、建立“皇家书院”,培养新一代官僚
为了确保未来朝廷有源源不断的高素质官员,赵信创办“皇家书院”。其特点如下:
招收十至十五岁的少年,进行十年系统培养;
分为“文班”与“武班”,分别侧重政务与军务;
实行淘汰制,每年考核一次,不合格者退回原籍;
书院课程设置:
年龄段课程内容10-13岁识字、算术、礼法、体能训练14-16岁律令、地理、军事常识、历史17-20岁政务实习、军事操练、辩论与演讲
林豹问:
“陛下为何如此重视少年?”
赵信答:
“因为他们才是未来的主人。”
“我要让他们从小就明白,什么是责任。”
五、设立“举贤令”,鼓励地方推荐人才
除了科举之外,赵信还推行“举贤令”,鼓励地方举荐特殊人才:
地方官每三年须推荐至少一人入京;
推荐人需对其所荐之人负责;
若被荐者表现优异,举荐人亦受嘉奖;
此举激发了地方活力,许多原本埋没于乡野的奇才得以进入朝廷视野。例如:
一名擅长水利工程的匠人,被推举后主持修建“大统渠”;
一位通晓西域语言的商人,被任命为“边贸使”,促进丝绸之路贸易;
赵信亲自召见这些人才时说:
“你们不必出身名门。”
“只要能为这个国家出力,我就愿意给你们机会。”
六、文化复兴:编纂《陇西通志》,凝聚国家认同
赵信意识到,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在于军队和法律,更在于文化的认同。于是,他命张良牵头,组织学者编纂《陇西通志》:
汇集各地风俗、地理、历史、人物传记;
强调“陇西文明”的多元融合;
设立“大统诗会”“书法大赛”等活动,推广文学艺术;
此书一出,风靡全国,成为士子必读之书。赵信在序言中写道:
“我不是要写一部史书。”
“我是要告诉后人,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