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盛世初现,万国来朝(1 / 2)

【边陲新局:河西告急,商道受阻】

建兴元年秋末,来自敦煌的驿使快马加鞭赶至长安,带来紧急军情:

吐蕃趁中原动荡之际,出兵占据沙州(今敦煌)、瓜州等地;

切断河西走廊,封锁丝绸之路,导致西域商旅断绝;

高昌回纥、龟兹等属国纷纷遣使求援,称“愿归顺大朝”。

消息传入太极殿,百官哗然。部分大臣主张暂缓西征:

“陛下初定北方,若再起战端,恐有内乱之忧。”

但兵部尚书周通力主出击:

“河西乃帝国西门,若失,则西域尽陷。”

“更况丝绸之路中断,我朝财政受损甚巨。”

赵信沉思良久,最终决意:

“朕即位之初,便誓言重整天下秩序。”

“今日河西有难,岂能坐视不理?”

他当即下令:

“命监察院派出密探潜入河西,搜集敌情。”

“同时遣使前往高昌、于阗,安抚诸国之心。”

【双线推进:外交先行,武力震慑】

赵信采取“先礼后兵”策略,分两路行动:

一、外交使团:以和为先,稳住西域诸国

他任命:

原唐廷旧臣裴矩为特使,携诏书与厚礼出使高昌、龟兹、于阗等地;

影卫司官员随行,负责情报收集与安全保障。

裴矩一路西行,先后抵达:

高昌王城,说服回纥可汗阿史那·骨咄归附建兴朝,并赐其金印;

龟兹王宫,签订互市条约,承诺提供驻军保护商队;

于阗国中,协助国王整顿军政,防止吐蕃渗透。

此举极大稳定了西域局势,各国纷纷表示愿意归附。

二、军事部署:整军备战,准备西征

与此同时,赵信调集三万精锐,由郭威统率,屯兵凉州(今武威):

一万骑兵为主力,随时准备出击;

五千步兵负责防守与修筑要塞;

五千“无当飞军”作为奇袭部队,深入敌后执行任务。

赵信亲赴凉州督战:

“河西走廊是帝国通往西域的生命线。”

“此战不只为夺地,更是为了重建秩序!”

他亲自巡视前线,鼓舞士气,百姓焚香迎送,盛况空前。

【首战告捷:夜袭玉门关,夺回要隘】

次年春,赵信正式下达进攻命令:目标——玉门关,这是吐蕃控制河西的关键据点。守将为吐蕃将领赤松赞,兵力约八千人,设防严密。赵信制定战术:

“正面佯攻,诱敌主力。”

“‘无当飞军’夜间绕道奇袭,夺取关门。”

当夜,飞军穿越戈壁,攀越山岭,悄然接近玉门关。他们以弩箭齐射哨兵,并放火制造混乱。守军惊慌失措,自乱阵脚。赵信亲率主力赶到,一举歼灭残敌,夺回玉门关。此役成果显着:

斩敌三千余级,俘虏两千余人;

缴获大量粮草与军械;

打通通往敦煌的第一道门户。

赵信进入关内,亲自检视防御工事,并下令:

“修复城墙,增派守军。”

“从今往后,玉门关不再只是关口,而是西部屏障。”

【挺进敦煌:合围吐蕃,收复河西】

数日后,赵信大军兵临敦煌城下。吐蕃守将赤德伦坚守不出,试图拖延时间等待援军。赵信深知不能久战,遂改变策略:

“围而不打,断其水源。”

“同时策反城内将领,动摇其军心。”

影卫司迅速行动:

联络城中旧唐军将领李承恩,许以高官厚禄;

发布《敦煌安民令》,承诺投降者免死、归顺者授田。

不久,城内果然发生变乱:

李承恩发动兵变,擒杀赤德伦;

开城迎接赵军入城,百姓夹道欢迎。

赵信进城后,亲自祭拜莫高窟佛寺,赢得民心。他宣布:

“自即日起,敦煌重归中华版图。”

“凡愿从军者,赐田授职;愿耕作者,免税三年。”

此举极大地安抚了当地百姓,也为后续治理打下基础。

【西域再定:设立西域都护府,重启丝路】

河西既定,赵信决定进一步巩固统治:

一、设立西域都护府

统辖敦煌、高昌、龟兹、于阗等地,派遣官员治理;

推行汉化教育,鼓励子弟入学;

设置驿站,连接长安与西域,确保政令通畅。

二、重建丝绸之路

开通敦煌至龟兹的商道;

设立互市,吸引波斯、天竺、粟特商人前来交易;

派遣“胡骑营”护卫商队,确保安全通行。

赵信亲赴高昌巡视,会见各族首领:

“朕非来征服,而是求共荣。”

“只要你们愿与我朝和平相处,皆为建兴子民。”

此举赢得众多部落首领的敬服,纷纷献马称臣。

【尾声:万里丝路,重现辉煌】

春风拂面,黄沙漫舞。赵信站在敦煌城头,远眺西方,心中豪情满怀。他知道:

这一战,不只是对土地的争夺,更是文明交流与经济复苏的起点。

建兴王朝从此不仅掌控中原与北方,更将影响力延伸至遥远的西域与中亚。消息传回长安,举国欢庆。魏博罗绍威送来贺信:

“陛下神武,拓疆万里,实乃千古第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