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威拱手应诺:
“属下愿誓死效命,荡平西南叛逆,保陛下江山稳固。”
风起云涌的时代仍在继续,而这一次,战火将燃向遥远的云贵高原……
【战鼓擂响:三路南征,兵临滇境】
建兴四年春初,赵信在凤翔发布《西南讨逆诏》,正式下令出兵讨伐南诏。他亲自部署三路大军:
一、中路军(主力)
统帅:郭威
兵力:四万禁军 + 一万“无当飞军”
目标:沿金沙江而下,直取姚州、大理
二、左翼军(牵制)
统帅:杨怀忠
兵力:两万川蜀兵马
目标:攻占黎州、嶲州外围据点,切断南诏北上通道
三、右翼军(策应)
统帅:李继隆
兵力:一万五千骑兵
目标:穿越哀牢山,突袭腾冲,威胁南诏西侧边境
此外,赵信还派遣影卫司密探潜入南诏境内,策反地方土司与不满段氏统治的贵族。他在出征前誓师:
“此战非为杀戮,而是为了天下安定。”
“凡愿归顺者,皆可封官授地。”
“唯有执迷不悟者,方受天诛!”
三军齐发,旌旗蔽日,战鼓震天,浩浩荡荡向西南进发。
【首战告捷:无当飞军夜袭姚州】
中路军抵达姚州外围时,南诏已在此布防两万人马,由大将高泰亮统领。郭威决定以“无当飞军”为先锋,夜间突袭敌营。这支部队继承自三国时期诸葛亮所训练的精锐山地部队,擅长夜战、丛林作战与奔袭千里。当夜月黑风高,飞军悄然翻越山岭,绕至敌军背后。一声令下,箭雨如瀑,火把齐燃,敌军惊慌失措,自相践踏。高泰亮仓促组织抵抗,却被飞军将领张烈斩于阵前。姚州城外大营被焚毁,守军溃散,残部逃往大理求援。次日清晨,郭威率主力进城,未遇激烈抵抗。他命人张贴《招降榜文》:
“凡归顺者,保其家业,授其官职。”
“若拒抗王师,格杀勿论。”
消息传至大理,段思良大惊:
“建兴军如此神速?难道真要亡我南诏?”
他急召诸臣商议对策。
【内部分裂:贵族倒戈,吐蕃背盟】
就在段思良仓促备战之际,内部却发生剧变。原本依附南诏的乌蛮、白蛮等部族,在朝廷特使的劝说下纷纷倒戈。他们公开宣布效忠建兴,并提供粮草与向导支持大军南下。与此同时,吐蕃使者突然撤离大理,断绝一切援助。段思良怒斥吐蕃使节:
“你们答应过助我共抗建兴!”
“为何中途撤兵?”
吐蕃使者冷笑道:
“赵信已派兵封锁唐古拉山道,我们无法支援。”
“若你不能自保,便不必指望我们。”
段思良心灰意冷,召集亲信谋士:
“如今内忧外困,如何是好?”
幕僚建议:
“不如退守苍山,据险而守,等待时机。”
“若能守住大理半年,或可换得和谈。”
段思良无奈应允。
【决战大理:飞军攀崖破关,段氏覆灭】
建兴四年仲夏,建兴大军兵临大理城下。大理城墙坚固,易守难攻,且段思良已在苍山设伏,意图拖延时间。郭威再次启用“无当飞军”,命其从西面悬崖攀爬而上,奇袭敌军侧翼。这一战,成为传奇——张烈率领五百飞军,携带铁钩绳索,连夜攀上数十丈高的峭壁,悄无声息进入敌阵。黎明时分,城外大军发起总攻,段思良亲自登城指挥。就在此时,飞军突然从山上杀出,敌军阵脚大乱。混战之中,段思良被飞军士兵生擒。郭威随即下令停止进攻,派人劝降守军:
“段氏已俘,大理已破。”
“凡放下武器者,皆可活命。”
守军纷纷投降,大理开城。段思良被押解至长安,献于太庙前。赵信亲审其罪:
“朕曾赐你封号,待你不薄。”
“你却勾结外敌,背叛朝廷。”
“今日之败,是你咎由自取。”
段思良低头认罪:
“陛下圣明……臣愿以死谢罪。”
赵信沉吟片刻:
“朕不杀你。”
“但你要亲眼见证,你的国家,如何成为建兴的一府一县。”
【西南归一:设立云南总督府,推行新政】
随着大理沦陷,其余南诏属地纷纷投降。赵信下令:
废除南诏国号,设“云南总督府”,直属中央;
任命原乌蛮首领为“云南宣抚使”,协助治理当地事务;
推行科举、土地均分、税赋改革等新政,稳定民生;
修筑驿道、设立驿站,加强西南与中原的联系。
他还亲笔题写《云南新治书》:
“自今而后,云南不再为藩属,而为建兴一省。”
“凡我子民,无论汉夷,皆享同等权利。”
“愿此地永归中华,百姓安居乐业。”
此举标志着建兴王朝彻底完成对西南的统一,帝国疆域空前辽阔。
【尾声:风定云清,盛世更盛】
建兴四年秋,赵信登上苍山,远眺洱海。他曾在这里面对一个即将崩溃的帝国,如今却亲手缔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他对随行的郭威说道:
“朕曾以为,战争是结束混乱的唯一方式。”
“如今才知,真正的王者,不是靠刀剑征服人心,而是靠制度与仁政赢得信任。”
郭威拱手应道:
“陛下所言极是。”
“如今四方归一,天下归心。”
“建兴之世,必将名垂青史。”
风起云涌的时代终于落幕,而属于赵信的辉煌岁月,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