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登基称帝,再造盛世(2 / 2)

【四海归心,天下一体】

公元189年春,洛阳城外桃花盛开,万象更新。自赵信登基以来,“大光王朝”已走过两年光阴。新政全面推行,国力蒸蒸日上,百姓安居乐业,百废俱兴。然而,赵信深知:

“真正的统一,不只是武力征服。”

“而是人心归一,制度合一。”

他站在太极殿高台上,望着远方山河,心中已有宏图伟略。此时的局势如下:

孙坚据江东,刘备守荆州,皆为藩属;

袁绍在北方设防,名义归附;

南蛮诸部遣使来朝,愿纳贡赋;

匈奴单于也派使者入京,请求通商;

天下诸侯,除边陲少数部落外,均已臣服。

赵信召集内阁会议,提出“天下一统战略”:

“我们要做的,不是消灭异己。”

“而是让他们愿意成为我们的一部分。”

“用制度凝聚他们,用文化感化他们,用利益联结他们。”

【第一步:和平统一,削藩改制】

赵信首先将目光投向各地诸侯,尤其是孙坚、刘备、袁绍等实力派。他并未采取强硬手段,而是以“共治共享”为核心,提出“藩王制度改革”:

改革内容包括:

设立行省制,将各诸侯领地改为“行中书省”,由中央派遣官员治理;

保留封号,但取消世袭权,改由皇帝册封;

统一税制,各地税收纳入中央财政;

军队收编,地方军归中央调度;

设立监察使,防止地方贪腐与割据。

赵信亲自写信给孙坚、刘备、袁绍三人:

“昔日乱世,你们是英雄。”

“今日盛世,你们是功臣。”

“我不会夺你们之权,但我必须为天下人负责。”

“只要你们愿助我安定一方,我便许你子孙荣华富贵。”

三人阅信后,沉思良久。最终,孙坚率先表态:

“赵公有德,吾愿归附。”

刘备紧随其后:

“愿奉陛下为主,共守太平。”

袁绍虽有犹豫,但在赵信承诺“宗室待遇不变”后,也选择接受改革。至此,天下正式进入“大光一统时代”。

【第二步:设立九州总督府,统筹全国政务】

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赵信设立“九州总督府”,分设九位总督,分别管理:

州名总督职责洛阳(京畿)周远直接辅佐皇帝处理政务扬州(江东)孙策管理东南水运与商业荆州刘备统筹南方防御与农耕幽州张猛虎防御北方匈奴与鲜卑凉州李广发展西北牧业与贸易益州诸葛亮推动西南开发与教育冀州袁绍管理河北经济与民生青州关羽护卫东部沿海安全并州刘修整顿边疆秩序与司法

每位总督定期赴京述职,接受内阁考核。赵信强调:

“你们是地方的父母官。”

“不是诸侯,也不是将领。”

“你们的任务,是让百姓过得更好。”

此举极大提升了行政效率,减少了地方割据风险。

【第三步:推动文化交流,融合民族认同】

赵信深知,要真正实现“天下大同”,必须打破地域与族群隔阂。他下令:

在各地设立“大光书院”,推广统一教材;

编纂《大光语典》,规范语言文字;

鼓励通婚、迁徙与交流;

尊重各地风俗,同时融入国家主流文化;

设立“民族事务院”,专门处理多族问题。

他还亲自巡视各地,走访少数民族聚居地,倾听民意。在一次访问南蛮部落时,他说道:

“我不是来征服你们的。”

“我是来邀请你们加入这个新世界的。”

“只要你们愿意学习、工作、纳税,你们就是大光的子民。”

“没有高低贵贱,只有共同进步。”

此言感动无数族人,纷纷归附。

【第四步:设立国际使团,推动四海共治】

赵信不仅关注国内统一,更志在构建一个“四海共治”的世界秩序。他设立“大光使团”,派遣使者出访周边各国:

向匈奴赠送丝绸与茶叶,换取马匹;

与西域诸国签订通商条约;

派遣留学生前往罗马帝国,学习西方制度;

邀请波斯、天竺僧侣入京讲学;

在洛阳设立“万国馆”,接待各国使节。

他还颁布《大光外交宪章》:

“我们不求统治他人。”

“但我们愿意与所有愿意和平相处的国家合作。”

“我们的目标,不是扩张领土。”

“而是传播文明与正义。”

此举赢得四海敬仰,各国纷纷遣使来朝。

【尾声:四海归一,天下大同】

公元190年冬,洛阳皇宫举行盛大庆典——“天下一统大典”。赵信身穿龙袍,登上太极殿御座,宣布:

“从今日起,大光不再只是中原的王朝。”

“而是四海的共主。”

“我们将不再有内战。”

“我们将不再有分裂。”

“有的,是一个真正的大同世界。”

百官齐呼:

“陛下圣明!”

“万岁!万岁!万万岁!”

百姓欢腾,四夷归顺,天地清明。赵信望向远方,低声说道:

“这不是结束。”

“这才是真正的开始。”

他知道,真正的盛世才刚刚拉开帷幕。而他的使命,也才刚刚完成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