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普通士兵,连张玉此刻也仰天狂笑:
“痛快!从未有过今日这般畅快!儿郎们,莫惧!那些敌人根本无力抵抗,杀无赦!”
明军上下,从将军到士卒,无不陷入嗜血的狂热。
一旦这些人被剿灭,千年积怨便得以昭雪!
此信念令所有人斗志昂扬,将生死置之度外。
然而,后方的朱棣与李武并未过多留意前方战况。
朱棣问:“李先生,朝中文官可曾趁机作乱?”
李武答:“尚未,但料想为时不远,李某不信他们能安分。”
稍作停顿后,他又说道:“其实,我所针对的并非文官。”
朱棣疑惑:“难道是世家?”
李武点头又摇头:“世家固然是目标之一,却非此次重点。”
朱棣不解:“此话怎讲?”
李武笑道:“我真正要对付的是‘学阀’。”
“学阀?”朱棣眉头微皱。
李武解释道:“所谓学阀,源自魏晋南北朝的察举制,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操控朝局,却毫无建树,不断侵蚀国本,榨取民脂民膏。”
“唐以后,因科举制兴起,学阀势弱,但很快以朋**形式卷土重来。”
提及朋党之事,李武语气平静却意味深长。
朱棣越听越惊,内心更加坚定要彻底打压这些文人的决心。
他明白了李武先前为何言辞闪烁——他针对的不是文官,而是操控权力的知识集团。
如今的大明,真正清廉的文臣被学阀压制得抬不起头,而这些学阀则利用特权谋取私利,吞噬国家根基!
另一边,敌营深处。
随着遮天之术的失效,一名探子慌忙返回,带来噩耗。
大军覆没的消息让马哈木及诸部首领如遭雷击,绝望笼罩全场。
“一切都完了!”畏兀儿首领痛哭失声。
“马哈木,这就是你一意孤行的结果!”坤帖木儿怒不可遏,冲上前给了马哈木一拳。以往,马哈木绝不会善罢甘休,此刻却哑口无言,满面惊恐。
他怎会料到,李武竟能让死者复生参战?他原以为李武只会操控飞剑。若是早知如此,他又怎敢与明军接触?
“都别哭了!”坤帖木儿怒吼,红着眼说,“不想灭族的,快带族人逃命!”说完,率先冲出军帐。众人随后跟进,马哈木回过神来,急忙组织逃亡。马哈木迅速制定了撤退计划。他对外宣称,这不是溃败,而是战略转移,为保存实力,日后卷土重来。然而,这不过是空谈,真正实现何其艰难。
此时的瓦剌,虽称撤退,实则溃败。面对朱元璋的攻势,他们毫无准备,甚至不顾老弱妇孺,仓皇逃窜。马哈木同样抛下子民,骑马逃离。
这样的场景不仅发生在瓦剌,整个草原都在上演。数百万人踏上逃亡之路,冬日一过,人数可能减半。一方面,他们连粮食都未携带;另一方面,青壮年多已战死,留下的尽是老弱妇孺。
这边刚撤离大本营,明军主力便进入驻地。
张玉策马疾驰而来,拱手禀报:\"陛下,李先生,敌众已溃散,仅余老幼妇孺。不知该如何应对?\"
朱棣刚欲开口,却又止住,目光转向李武:\"李先生有何见教?\"
李武含笑答曰:\"陛下莫非以为,在下会怜悯这些残兵败将?纵使放过他们,亦难获其感激,反增怨恨。我虽不喜杀戮,却也不至滥施仁慈。彼等侵我疆土时,又何曾顾念吾民安危?\"
朱棣微微颔首:\"李先生仁义为怀。\"
李武轻摇其首:\"成事需果决。若饶恕今日之敌,日后必成隐患。既如此,当彻底清除。\"
朱棣听罢安心,随即下令张玉:\"凡遇异族,尽数剿灭。另派兵清扫战场,所遗辎重悉数运返北平。\"
大军昼夜兼程,追击数日。
期间,明军多次逼近日寇,李武亦屡次出手。然而,这些敌军虽屡遭围困,却总能脱身,始终未能被彻底歼灭。
朱棣身心俱疲,问道:\"前方局势如何?\"
张玉回禀:\"数日内,我军斩获颇丰,斩敌二十万有余。然连日奔袭,人马皆疲,且我军战马远逊敌军。\"
朱棣闻言蹙眉,愤然道:\"这些蛮夷仗草原广袤,战马剽悍,方能一次次躲过父皇北伐。今日朕亦受此困扰!\"
李武淡然一笑:\"此乃无奈之举,但此战后,百年内敌军再无力抗衡,而此间隙足使我朝稳控北疆草原。\"
\"善哉!\"朱棣振奋言道,\"掌控草原,则牧草丰美,战马充足,从此无虞矣!\"
李武拱手道:“此次北伐之行,虽未完全清除隐患,但也算达成了目标。即便未能全歼敌寇,这片草原终归只会有我大明的影子。”
朱棣大笑:“虽未尽灭敌军,但已统一北方草原,朕亦堪称一代伟主矣。”
忽又长叹:“每至夜深,梦回金陵,见太祖怒目追逐,质问朕是否守护好了黎民。每每无言以对。”
“今日起,若再见太祖于梦中,当有应对之辞。”
……
朱元璋始终是朱棣心头挥之不去的记忆。
朱棣常感愧对先皇,故频现梦境。
然而今朝,此心结似已解开。
李武微笑:“除却北境隐患,才只是开端,陛下莫非已觉满足?”
朱棣豪迈答曰:“岂敢满足!有先生辅佐,朕必效仿秦皇汉武,成就万世基业!”
“不,朕欲更胜前人,揽‘千古一帝’之名!”
李武应道:“陛下信重于某,则此荣耀,定属陛下无疑。”
话音未落,姚广孝的声音响起:
“前方似有高山,恐是狼居胥山!”
“怎会至此?”朱棣疑惑。
狼居胥山,乃霍去病将军驱逐胡虏三千里后设坛祭天之地!
朱棣仰望此山,感慨道:“早年便盼能亲临。”
李武提议:“既至此,何不登高一观?”
朱棣稍显犹豫,瞥向身后疲惫的士兵,稍作思量,遂点头同意。
“先生所言极是,若不登山,此生遗恨矣!”朱棣话毕,即下马,率众沿山路攀登。
狼居胥山地处漠北,为蒙古草原西部边界,亦是华夏大地西陲尽头。
逾越此山,便是脱离中华文明影响范围。
驱逐敌人于此山外,象征着将其逐出文明视野。
此山意义非凡,故霍去病曾于此封狼居胥。
朱棣与众亲卫循路而上。
山路历经岁月侵蚀,已显破败,两旁杂草肆意生长,几乎掩盖了它的原貌,分明是一条古老的路径。
然而,这并非人力可及之事。
此地偏远,加之东汉衰落后,魏晋南北朝受门阀操控,中原政权陷入低迷。直至唐代初年,才再度纳入**统治。“九一零”年间虽恢复统一,但唐末随即丧失对此区域的掌控。
宋代重文抑武,屡遭外敌侵扰,自是无暇顾及边疆。直到太祖建立明朝,这里仍未回归**管辖。
究其缘由,或许因太祖屠戮众多武将,后又经历靖难之役所致。但这些皆为过往之事。
当下,历史已改写。
今日起,此地将正式归属大明版图!
不久之后,
众人抵达狼居胥山顶峰。
朱棣伫立于一块巨石之上,迎风而立,内心顿感豪迈,放声大笑:
“江山如此壮美,这般雄伟山河,令无数英雄折服,然今朝,尽归我大明所有!”
李武轻笑一声,纵身跃至另一高峰。
他脚踏石块,身旁即是万丈深渊,却稳如磐石,丝毫不动。
李武极目远眺,云雾缭绕间,群山连绵,江河奔腾,不禁感慨:
“曹孟德《观沧海》有云:‘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诗句描绘的,或许正是我们此刻所见所感。”
自高中熟记这首诗以来,李武仅觉气势磅礴,别无他感。然而今日亲临狼居胥山,方能深切体会其中意境。
李先生,请看那边。
朱棣转头指向某处说道。
李武顺着他的指引望去。
只见一座年代久远的祭坛遗迹。
“那或许是霍去病祭天时留下的痕迹。”李武说道。
朱棣颔首:“应当没错,唯有霍去病有资格在此祭祀天地。”
李武笑着询问:“陛下,莫非也想来这里祭天?”
“这个嘛……倒没有。”朱棣笑着回答,“比起狼居胥山,我更向往泰山封禅。”
“不过,恐怕还不具备这样的资格。”
李武调侃道:“陛下,难道忘了宋真宗那事?您还打算去泰山封禅,岂不是太掉价了吗?”
宋真宗,缔结檀渊之盟、丢失燕云十六州的那位皇帝。
然而,他所做之事中最荒诞的,不是这两件。
而是,在失了颜面后,为了维护尊严,竟自诩为玉皇大帝,四处封神拜仙。
后来,不知从何处得来的自负,甚至为了嘉奖自身,跑到泰山封禅!
什么是泰山封禅?
简单来说,就是在祭坛上彰显功绩与国力强盛。
在此之前,有多少人曾登临此地?
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汉光武帝刘秀、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
之后便是宋真宗了。
说到这里,无需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