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大明驰道建设如火如荼之际,海上却生变故。
此事可追溯至水师南巡之时。
自明太祖起,大明施行禁海令,禁止民间海上贸易,但官方仍保留一定规模的海贸活动。
海外诸国对大明瓷器、茶叶、丝绸等珍品兴趣浓厚,这些贸易为大明积累了巨额财富。
为保障官方海上贸易,大明定期派出水师巡视邻近国家,威慑意图不良者,打击非法商队。
此次巡航的舰队目标定在南海南沙岛区域。
舰队行至正午,突遇海上风暴。
在海面,此类状况屡见不鲜,水师经验丰富,千总云鹤鹏随即下令舰队靠岸休整。
云鹤鹏查看海图,发现附近仅有一座小岛。
一声令下,各船齐齐转向,驶向海图标注的小岛。
然而,接近岛屿海域时,云鹤鹏察觉到情形异样。
此处海域有几艘舰船停靠,岛屿上一座堡垒正在建造。云鹤鹏注意到码头上众多衣衫破旧的民众正汗流浃背地搬运石料和木材,为港口设施与木架搭建劳作。这些人面容憔悴,步伐虚浮,似风中残烛。
其间偶见几名穿戴华贵者,以马鞭驱赶劳工。云鹤鹏心中猜测是海盗所为,因禁海政策阻断商贩合法贸易后,某些富商转而组建舰队,冒险穿梭于海外与大明港口间,既避水师又牟取暴利。部分舰队首领甚至在境外建基地,与商人间相互敷衍。
眼前的堡垒极可能属某位叛逆指挥官所有。他下令靠近表明意图,欲获准驻扎休整。然而对方未回应旗语,反而鸣哨警告。手下疑惑不解,因舰队远离其他岛屿,别无避风之所。云鹤鹏决定直接表明来意,舰队逼近时,竟遭再次鸣哨驱逐。
云鹤鹏重申善意,解释仅为修整所需,但依旧无果。哨声加剧他的不安,最终决定强行靠岸。三艘福船随即加速前行,力求占据有利位置,探明实情。
但岛上的堡垒剥夺了他们反击的机会。
堡垒上的火炮已锁定其中一艘福船,其他船只旁的水手迅速集结准备应战。
停泊的舰队很快锁定了这几艘巡逻的明军水师,瞬间炮声震天。
“轰——”
巨响震耳欲聋,三艘福船如同海啸中的小石子,顷刻间被吞没。
在炮火下,三艘福船碎片四溅,领头的旗舰开始渗水。
海浪涌入船舱,冰冷的海水伴随风暴侵蚀着三支巡逻舰队。
“该死!所有人弃船逃生!”
眼见舰队难逃覆灭,云鹤鹏只能下令放下救生艇逃生。
然而,对面的几艘船同时行动,凭借体型优势形成包围,困住所有船只。
最终,巡逻舰队全军覆没,士兵要么葬身海底,要么沦为俘虏。
这一消息由一名逃脱的士兵带回。
据这名士兵透露,占领岛屿者并非大明之人。
他们肤色偏深,说着难懂的语言,抓了许多大明百姓建造堡垒,似有特殊军事计划。
此消息一出,朝野震动。
新政初期,部分通过新科举上任的官员主张立即出兵,而传统文臣中有人主张放弃海岛利益,专注内陆发展。
武将多支持出兵,但在方式上有分歧。
以廖镛为代表的文武结合派认为应先外交查清与海盗交易的国家及背后的势力,实施贸易封锁后,再动用水师清除海盗。
而以姚广孝为首的军功派则主张直接出兵摧毁海盗,之后再调查勾结的本地豪强和朝贡国。
各方争执不下,朱棣与李武私下商议对策。
“诸位,朕已有定计。”“诸卿听令,朕已有决断。”
朱棣平息了廷议的纷争。
显而易见,众人皆有私心。
原本的文人,即便被视为清流,也多持不涉理财的态度,因他们认为区区一岛,无需兴师动众。
历朝历代对海外贸易的兴趣似乎都不大,唯独宋代例外。即便是在西方急需东方市场时,明清两朝的统治者更倾向于将贸易视为对忠于己方国家的赏赐。
李武对此类文人态度习以为常,朱棣同样认同这一点——他本人也有类似的想法。
文人麾下的武将主张先外交后武力,明显受文人影响,希望通过政治手段达成战略目标;而军功武将则倾向先发兵再调查,因为这能提供更多建功立业的机会。
若先以外交削弱对手,敌军实力自然下降,那么自己又如何积累军功?李武认为,文人门下的武将虽实用,但从长远看对大明不利。
从政治角度看,李武打击了一些文官,朱棣则倚重军功武将以清理朝廷内部。如今,是时候培养文人武将来平衡两者了。
**制衡之道,古已有之。历代**为约束臣权,常扶持不同派系相互制约,以防一家独大。
朱棣意识到需用文人武将制衡军功武将,李武亦赞同此主张,文人武将的提案得以实施。
首先采用内部自查与外部调研等外交手段。锦衣卫深入大明核心区域,无人敢违法乱纪,但边境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与割据势力混居之地,锦衣卫难以全面覆盖。
此次事件起于琼州岛附近,琼州及两广云贵成为重点。这些地方情况复杂,锦衣卫调查受阻,朱棣遂将部分权力下放。
数月后,调查结果令二人震惊:无异常发现。
“岂有此理!”朱棣怒极反笑,“国师,这些官吏竟真以为朕鞭长莫及!”
随即决定将所有参与官员押至京师审讯。
**
我命你们彻查此事,如今耗时长久却毫无进展,难道你当我是蠢人?
这里分明是本地商人与走私团伙勾结,形成了一条紧密的利益链。
既然无法找到证据,那只有一个结论:当地官员便是此链条的获利者。
朱棣乃朱元璋之子,他与父亲一样,最痛恨的就是**。
这些官员相互包庇的行为令他震怒,盛怒之下,朱棣决定在边境再次进行大规模整治。
“陛下,万万不可!”
李武急忙劝阻:“此事虽有疑点,但并非**所致。”
“诚然,在此地我朝掌控力薄弱,但同样,这里的稳定亦微乎其微。”
“在这混乱之地,未必所有官员皆涉**,即便真有涉**者,也多因各方复杂势力所迫。”
“无论何因,凡涉**者必当严惩,一句‘迫不得已’岂能成为祸及百姓的借口?”
朱棣怒意未消,依旧愤慨言道。
李武深知他对**的憎恶,这或许是其推行新政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李武认为此处疑窦重重。
身为封疆大吏,绝非庸才,若非有恃无恐,怎会如此大胆地上报显然会招致猜忌的文书,且各地情形如出一辙,究竟是为何?
是背后有人撑腰,还是他们确无他事?
若是前者,又是何人庇护这些官员?
富商断然不可能,即便富甲一方,也无力对抗封建王朝,毕竟朝廷一贯奉行重农抑商之策。
在这样的政策压制下,商人在封建王朝初期绝无与朝廷抗衡之力。
试看清朝末年,商人亦需依赖洋人支持方敢参与英夷**战争中的内应行动。
莫非是当地少数民族?
似也不太可能,不满朝廷者往往选择直接起兵**。
排除所有可能后,哪怕再不合情理,答案也唯有此。
他们确实未做什么!
李武道出猜测后,朱棣更为困惑。
“国师既以为他们无事,那为何海岛落入海盗之手,又有谁为其提供庇护?”
正是,海盗即携带武装的走私商人,一面从大明购货,一面销往南海诸国。
但在禁海令下,若无庇护,他们怎能进货,又怎能出港?
李武对此并不清楚,于是建议道:“既然目前对大明庇护者的调查毫无进展,不如转而查探外部的支持者。”
若能找到南海诸国中与这伙海盗积极合作的国家,顺着这条线索,查出国内的庇护者应非难事。
朱棣深表赞同,正欲开口,一名锦衣卫匆匆入内,在他耳边低语几句。朱棣瞬间变了脸色。
“琉球遭到入侵?”
朱棣听闻琉球遭侵后,满面疑惑。一向作为大明藩属的琉球竟受此劫难,无疑是对大明权威的挑衅。
“具体情况如何?详细说来。”
朱棣难以置信还有哪个国家敢冒犯琉球。
锦衣卫行礼后,将所有情报详述于朱棣与李武面前。来袭者为一群训练有素、肤色黝黑之人,他们以射速极快的火铳重创琉球守军。
琉球紧急求援,其王派使节前来求助。
朱棣与李武交换眼神,此事显然与水师遇袭案有所关联。与前次一样,这些肤色黝黑的人很可能属于同一势力。
“陛下,我等应即刻发兵迎敌。”
李武认为击退琉球之敌的同时,亦可查明占据岛屿者的底细。
于是,李武施展《地煞七十二术》中的御风之法,携朱棣前往福建泉州。
泉州,曾在宋元时期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东方首屈一指的港口,如今因禁海政策逐渐衰败,成为海盗与水师交锋之地。
水师掌控关键港口,而海盗则隐匿于港湾深处。
朱棣一声令下,水师全军整装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