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武摇头轻笑:难怪此处治安战久久未决,永无休止。
情感上,你们一面反抗,一面却又促使更强烈的反抗发生!
李武在一旁阴沉着脸注视着局势的发展,最终缓缓开口低语:“好。”
明军士兵听到了一个似乎支持他们语气的字,立刻满心欢喜。
李武的装扮显然不是本地人,之前的动作也表明了他的能力不容小觑。
也许此人正是明军中极为厉害的角色,有他的支持,自己在军中定能有所作为。
明军士兵沉浸在喜悦中,却未察觉李武脸色愈发阴沉。
李武迅速拔剑,以雷霆之势刺穿了明军士兵的心脏。
“你……”
明军士兵尚未明白发生了何事,便已倒地身亡。
一击致命。
李武收剑转身,看着两名完全不明所以的叛军成员,摇摇头离去。
两人满脸茫然,直到李武离开许久才反应过来——刚才那个大明士兵就在眼前死去,他们恐怕脱不了干系。
两人互望一眼,急忙逃窜。
李武回到营地后,认为此事不能就此罢休。
当前明军装备虽好,但整体素质仍有不足。
士兵对待百姓态度恶劣。
李武思索片刻,找到廖镛:“我已经找到治理治安的关键。”
不等廖镛回应,他继续说道:“若能让我们的士兵严守纪律,争取民心,就能大幅削减叛军支持,增强我方优势。”
随即,李武制定了一系列条令:士兵不得掠夺百姓财物,缴获敌军物资一律上交……
廖镛看着这些条令,迟疑地说:“这可能会引发士兵不满。”
切断财路如同割断父母的生计,在此时剥夺士兵额外收入的机会,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士气,甚至可能引起哗变。
这不是李武希望看到的结果,但他认为唯有如此才能彻底解决治安战的问题。
若任由这些士兵持续掠夺,最终受害的只会是大明。
“出了问题我负责,现在必须这样做,不然容易出大乱子。”
李武不理睬廖镛,冷冷地说。
廖镛皱眉离去。
第二天,李武将印好的各种传单分发到明军控制的所有区域。
四周充斥着文人宣传的声音:“自今日起,凡遭遇明军滋扰的百姓,皆可直接向锦衣卫明部举报,此事将由锦衣卫明部负责处理。”
与此同时,李武将规定告知全体当地士兵。
“我严禁你们藏匿战利品或*扰平民,这是我的原则。”李武深知恩威并施的道理,稍作停顿后补充道:“但我也不会让你们失去收入来源。我承诺,军饷定会全额发放,且不会容忍任何欺压行为!”
李武公开了所有部署。经过深思熟虑,他认定唯有推行宪兵制度才能彻底解决问题。
他招募了许多文人加入军队,组建宪兵队伍。宪兵的主要职责是在占领区维持秩序,而非参与正面战斗。
与普通士兵不同,宪兵不仅有权对抗敌方势力,还能惩处违反军规、侵害平民的士兵以及欺压下属的长官。
宪兵相当于军队内部的锦衣卫,受李武指挥,有权处置任何违背军纪的行为。
为确保这些持械士兵服从管理,李武特别准备了一种镇暴工具——狼苋。这种武器在大规模战斗中常用于控制局势,李武将其引入军队,旨在更高效地平息混乱。
若有人胆敢抗拒执法,宪兵可先行动后上报。
李武逐渐意识到,纪律的重要性有时甚至超过战斗力。
“是时候调整策略了。”
李武反复权衡,得出此结论。
宪兵制度已成形,随之而来的相关制度及明军整体战术也需革新。
过去,明军的卫所制确实节省开支,但也引发诸多弊端。
这些问题在明末集中爆发,致使明朝晚期表现欠佳。
因卫所制军饷逐级发放,每层级都存在剥削,到达士兵手中时已所剩无几。
再者,卫所制强制**,导致逃兵事件频发。这些略懂军事的武装平民融入民军后,显着增强了民军实力。
此外,虽然卫所制降低成本,却以牺牲普通士兵利益为基础,高级将领借此将士兵视为私人奴隶。
删减后的文章更聚焦于关键信息,逻辑清晰,表述简洁。
大明如今已渐趋成熟,但改革仍需谨慎推进,不可掉以轻心。改革的最大阻力在于触动了保守派的利益,尤其这次触及的核心是军队。
历史上,古罗马的皇帝若试图改革军队特权,往往遭遇禁卫军的反噬。因此,调整军队利益必须有充分准备承受其带来的冲击。
李武在军队中引入宪兵,已引发基层士兵的不满。他权衡再三,决定推行改革。他向士兵承诺:“我不会削减你们的军饷,也不会让你们受欺压,但未来你们可能需要参与更多生产任务。”
他计划将军队分为两类:脱产和半脱产。脱产部队为精锐力量,专注于训练与战斗;半脱产部队则兼顾生产与**,同时保障自身及脱产部队的供给。
新体制下,正规军不再世代承袭,而是从预备役中选拔优秀人才。预备役亦非世袭,通过民募与义务兵役结合组建。义务兵役制度将更为复杂,例如读书**参加科举或深造,需先在宪兵或预备役中服役一年,之后可选择退役或留任。
这一制度旨在逐步过渡,最终实现全脱产的现代化军队体系。
同时,针对完成基础教育的学子,将实施为期一个月的强制军训,学习必要军事技能,以备战时征召。军训的本意即在于此。
后世的高中军训通常涵盖轻武器射击、战壕构筑、野外生存等,大学军训则在此基础上增加核生化防护及武器维护等内容。然而,理论往往无法完全实现。
李武过往的高中与大学军训仅限于站军姿和踢正步。但明朝初期执行力强,此制度可短期内缓解兵员不足问题,还能节省开支、提升战斗力与士气。
至于后续发展……
皇帝朱由检都无法解决的问题,李武又能有何作为?他所能做的,不过是尽力而为,听天由命。若最终仍难善终,那也与他无关。
这项政策落实后的影响,李武已有所预估。主要是部分中层官员的不满。
对基层士兵而言,一部分人转为正规军并非坏事。高层官员与此次变革关联不大,真正受影响的是中层官员。
李武并不担忧这部分人的损失。大不了解散他们,再从基层招募或举办武举选拔。
至于这些人是否会遵从命令……
宪兵已部署到位,还有谁敢违抗?胆敢违令者,直接流放到西伯利亚挖土豆,咳咳,不小心串戏了。
果然,政策刚在当地治安战频发地区试行,混乱迅速平息。叛军活动大幅减少,中层官员虽受冲击,但仍在可承受范围内,顶多略有不满,日常敷衍了事。
李武毫不在意,一方面开仓放粮赈灾,另一方面加强军队围剿叛军,鼓励民众举报。
随着局势演变,民众对叛军的支持逐渐消退。
“国师,这……”
匠人苦笑着对李武说:“最近军队的命令接连不断,可我们的生产线根本忙不过来。”
李武没料到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他只负责设计装备,却没想到后方生产跟不上。
现在不是纠结的时候,必须想办法解决。近期,军队编制与装备改革日益频繁。李武性子急,大明的财政和行政效率也能迅速落实政策,但问题是产能不足!
集体化生产虽已统一标准,但每次装备革新都要调整标准,大明不像未来世界,任何变革都会引发连锁反应,导致混乱。
李武一拍额头,这问题实在棘手。目前只能暂停新装备研发,那么现有武器缺口怎么办?
李武决定将部分民用工厂转为**生产。至于日常消费品……
李武认为现在不是考虑这些的时候。民间储备充足,减少部分生产影响不大。他计划优先填补武器缺口,之后再恢复民用生产。
同时,他在学堂强化技术工人培训。此时的大明尚处起步阶段,他已改善工人待遇,因此大家愿意进厂。
李武扩大了技术工人的招生规模,期待新人成长。他必须加快军队扩编,尽快完成军事改革。
李武有个宏大计划,需要一支强大战斗力的军队。打造这样一支军队,就得短期内不计成本地疯狂扩展。
军事改革旨在筛选优质兵源,装备升级以提升战力。在李武指挥下,军队扩张迅速。
各工厂三班倒,机器不停运转,大量武器装备交付部队。这段时期,大明军费占财政收入已达三分之一,这个比例让信任他的朱棣也心生疑虑。
“国师,自古强国好战必亡。如今敌人已基本清除,你为何仍大规模扩军?”
朱棣质问李武。军费过高带来的后果不堪设想。
李武先前的基础建设与政坛变动皆需巨额资金支持,军费开支不断上升,致使不少已启动项目被迫停工。
朱棣虽出身行伍,却深知过度依赖军队的隐患。他对李武近期对军队的高度重视心生警觉。
李武长叹一声:“陛下,我为何要派郑和进行环球航行?”
未待朱棣回应,李武便自行解释道:“大明未来的版图将扩展至全球,不能仅着眼于现有区域。欲在世界舞台上立足,必须拥有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
郑和完成环球航行后,一个全新的大航海时代即将拉开帷幕。若大明希望以体面的方式退出历史舞台,就必须融入这一潮流,并在其中有所建树。
李武无意从事殖民活动,但若想与其他国家和平贸易,则同样需要一支能迫使对方坐到谈判桌前的军事力量。这也是他大力扩编海陆空三军的原因。
当谈判结束后,欲与其他国家推进合作项目,还需大量具备文化素养的人才。因此,李武也在着力扩大知识分子群体。
李武不仅加强军事部署,还竭尽全力壮大知识分子队伍。义务教育的进展仍让他感到不够迅速。
他觉得教育普及的速度依旧滞后。思索间,调阅了近来各地学府毕业生的数据。
得益于义务教育的逐步推行,接受过教育的学生人数大幅增长,已达数十万之众。在当时人口不过数千万的社会里,这已是相当可观的数量。
然而,仍显不足!
这数十万人才相对于全球数亿人口而言,依旧微乎其微。李武眉头紧锁,试图找到短期内快速培育大批人才的方法。
这批新人才无需过高水准,只需胜任基础智慧型工作即可,从而为更多高素质人才腾出空间,用于参与大航海时代的国际交流。
等等,大规模培训?
等等,低标准人才?
李武似乎有所领悟。
要实现大规模且不追求质量的人员培养,岂非……夜校?
对,成人夜校。
想到此,李武立即发布公告:即日起,于全国工厂与农庄中组建夜校体系。
这些夜校的执教者多为即将毕业的学生,对他们而言,这既是社会实践,也是教育实习。
他们为工厂与农庄里的工人和农民授课,传授基础常识,帮助他们摆脱文盲状态。
李武相信,在这段时期内,必定会涌现出一批对此充满热情的人,他们在夜校的学习将取代那些外派的知识分子。
想到这一点,李武不禁感叹夜校这一创举的伟大。
它不仅提升了受教群体的能力,还培育出新一代的受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