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回头看到不是李武一人,而是身后跟着两名蒙古人,不禁微微一愣。
李武快步走到朱棣身旁,低声将阿鲁台二人的来历及意图告知于他。
朱棣听后,眼中闪过一丝亮光。
这些时日的追逐让他颇感厌倦,如今有了新的线索,怎能不令他喜悦?
阿鲁台二人恭敬地行礼参见朱棣。
朱棣笑容满面,温和地与他们寒暄。
随后,李武退至一侧,扮演侍卫,默默观察朱棣与阿鲁台的交谈。
大致内容无外乎二人感激大明的恩泽,不愿与阿扎失里同流合污,但因部族被阿扎失里胁迫而未能归降,故特意前来通报消息。
不过,这样的说辞,即便是朱棣也能看出其中水分。
阿鲁台二人若真有诚意投诚,战场之上尽可率军倒戈,然而眼下看来,他们只是送来消息,顺便讨好朱棣罢了,指望他们反戈是不可能的。
随着时间推移,朱棣渐渐弄清自己想知道的事情后,便让阿鲁台二人返回。
沉思片刻后,朱棣示意帐内其余人等退下,仅留下李武,然后问:“你觉得此事如何?”
李武稍作思考,答道:“若说他们真心投诚,恐怕不太可能。
一旦他们背叛阿扎失里,将来在蒙古诸部中就难以立足了。
但他们传递的消息,我认为值得相信。”
朱棣边点头边鼓励李武继续分析。
李武接着说道:“近年来阿扎失里势力迅速膨胀,朵颜和福余两部几乎成了他的附庸。
我不认为朵颜毫无异心。
之前我在白城时曾与脱鲁忽察儿有所接触,可以看出他对阿扎失里的牧场十分觊觎。
因此,阿扎失里若遭受重创,对他们而言并非坏事。”
“至于阿鲁台,此人野心勃勃,但由于实力不足,发展迟缓。
他一直渴望得到我们大明的支持,以使自己的部族摆脱‘蒙古’之名。
这次事件对他来说是一个机会,所以他想借此接近我们大明,这完全可以理解。
而且这次二人并非同时到来,而是先后见面,彼此还颇感惊讶。
综合这些迹象,我认为他们带来的消息应属实。”
李武最后补充道:“阿扎失里很可能在黑山岭设下埋伏,等待我们前往。”
朱棣陷入深思。
李武沉默着,他知道这类事务关系到全军的战略部署,必须谨慎对待,一旦误判,后果不堪设想。
朱棣此番出征仅是监军,整个军队的调度并非他一人能够决定。
若他将这个消息与傅友德商议,朱棣势必要承担极大风险。
但朱棣生性并不畏缩。
他瞥了几眼李武,眼中渐渐坚毅:“我相信你的判断,我现在就去找傅帅商议,若是真的能重创阿扎失里,我必定再给你记下一功。”
话音未落,朱棣已起身朝外走去,动作干脆利落。
李武随后跟出。
临走前,朱棣还叮嘱李武路上小心,然后径直向傅友德的主营而去。
李武目送朱棣远去,缓缓收回视线,招呼张武等人一同返回。
接下来的事情,已经超出了他这个小小千户的能力范围。
如何制定作战计划,轮不到他插手,只需静待通知即可。
回至前军驻地后,李武刚踏入帐篷,朱高煦便兴冲冲地迎上来,追问何时开战。
朱高煦久居草原,饱受风霜却未曾参与战事,早已按捺不住焦急,得知即将交战,怎会平静得下?
然而李武也无法确定具体时间。
于是没好气地回了一句:“你怎么知道阿鲁台二人所说属实?万一这是个圈套呢?到时候你能承担得起吗?”
朱高煦愣住了。
李武继续说道:“以后做事多动脑筋,考虑清楚再说,像你这般莽撞,将来如何统领千军万马?”
“那…”
“那什么那,你自己想想,若你是主帅,你会相信阿鲁台的话吗?”
李武说完,便不再理会朱高煦。
帐篷内渐渐安静下来,朱高煦独自沉思。
不知过了多久。
朱高煦忽然开口:“如果我是主帅,我会信。”
李武虽然没睡,却好奇问:“为什么?”
朱高煦缓缓答道:“因为你都信了,不然也不会带他们来见我父王,所以我选择相信你。”
黑暗中,熄灯后的帐篷显得格外幽深,李武在这种氛围下竟觉得朱高煦的声音颇似朱棣。
李武默然不语。
四百一十九
朱高煦的声音依旧低沉回荡:“李武,说实话,我很感谢你。
我知道一路上你都在故意指点我,我也一直在用心学习。
或许你不知道,这次出征之前,父王原本想带大哥同行的,但大哥最后病倒了,所以我才缠着父王让我来了。
大哥的身体一直不太好,我想以后父王年迈之时,让他留在北平处理事务,而我则负责带兵驻守边疆,守护北平。”
李武怔住了。
他能听出,这是朱高煦内心真实的想法。
可...
李武皱眉叹息,转念又想,自己如今既是朱高煦军中的引路人,却不知这是否会对未来的局势造成影响。
...
一百四十黑山岭之战
接下来的几天,大军秩序井然地调整着,缓缓朝黑山岭进发。
李武麾下的千户本应归属于骑兵营,按理说该冲锋在前,然而此时却被安排到第二线作为机动部队。
他策马前行,望着前方的长枪盾牌步兵以及各兵种的部署,不禁摇头轻叹。
他隐约明白了傅友德如此布置的意图。
既不贪图小利,也不想错过良机。
算是谨慎吧。
李武不清楚朱棣和傅友德夜谈的结果,但从当前的安排来看,他们对阿鲁台送来的情报虽有几分相信,却又不敢全然信任。
这样行军下去,无论对方是否虚张声势或另有图谋,大军都能迅速作出反应,不会因意外被打个措手不及。
然而,这样的策略也有隐患:若阿扎失里真在黑山岭埋伏,他们也无法一举将其歼灭,最多让对方的伏击计划落空,转为正面交锋。
这也无妨。
大明铁骑并不逊色于人。
正面对决,同样能够取胜。
午膳过后。
传令兵前来通知李武前往骑军指挥部。
接到命令后,李武带着朱高煦等人快马加鞭赶往指挥部。
大军连绵千里,各级指挥部犹如精密齿轮,彼此传递信息,方能让大军随指挥官的意志而行动。
当李武抵达时,已有几个千户在此。
众人围在沙盘周围。
沙盘上已标记出各部最新位置,李武扫了几眼便心中有数。
他一边与其他将领商讨,一边留意着进出指挥部的传令兵。
“禀告,步兵已抵达黑山岭。”
一名信使带来最新消息,朱高煦听罢,双手不由自主地握紧,李武也是一脸凝重,阿扎失里究竟埋伏于此与否,只待接下来的片刻便能揭晓。
时间流逝,又一名信使疾驰而来。
“禀告,阿扎失里伏兵出动,步兵已与其交锋,但对方主力仍未现身。”
此条情报一出,众人精神为之一振,立时聚拢至沙盘周围。
战幕拉开,所有人都屏息以待,紧张感如电流般激荡。
此刻,这宛若一场扣人心弦的未知博弈。
骑兵统帅边插旗子边发号施令,一个个千户领命而去,李武很快位列其中。
“李武,你率本部,尽快到达指定地点,伺机而动。”
“遵命。”
李武得令后,立即出帐,跃马扬鞭,带领朱高煦等人急速返回所属部队,随即朝着指令地点进发。
此时,中军大帐内。
朱棣与傅友德击掌欢呼。
作为身经百战的老将,这样的阵势并未让他们感到慌乱,反而是意气风发。
傅友德一边听取最新战报,一边部署后续行动。
“禀告,敌军主力现身。”
“妙极!”
傅友德高声喝彩,继而下令:“命前锋全军出击,务必拖住他们的主力。”
朱棣目光炯炯,双方心知肚明,一旦敌方主力被牵制,再调动两侧机动骑兵发起冲锋,必能一举击破。
然而世事难料,接踵而来的战报却让两位统帅眉头深锁。
阿扎失里实在太过小心谨慎……
再看另一处,李武与朱高煦站在高地,俯瞰阿扎失里黑压压的主力铺展而来,犹如暴风雨前夕的乌云,伴随着战场上的喊杀声,一股无形压力扑面而来。
朱高煦首次目睹此景,顿觉与他无数次幻想的场景截然不同,真实画面令他倍感震撼与残酷。
他不禁微微颤抖。
原以为无所畏惧,此刻才明白个体在这样的场面面前竟是如此卑微、无足轻重。
李武偏头间察觉到朱高煦的异样,却未将他视为怯懦。
初临战阵时,朱高煦因紧张而心跳加速,耳鸣目眩,仿若化作一部机械,全无真实感受。
这样的反应,实属寻常,哪怕年仅十二岁,朱高煦的表现已远胜许多人。
“害怕了?”
李武忽然开口。
朱高煦欲言又止,最终哑口无言。
随后,李武望着前方如潮水般涌来的敌军,嘴角浮现一抹轻蔑笑意。
他扬起马鞭,遥指阿扎失里率领的大军,那姿态似是在俯视一群待宰的牲畜。
“该慌乱的反而是他们。”
李武话毕,转头看向朱高煦,豪迈道:“你,我,还有大明,所向披靡。”
这句宣言犹如破晓曙光,驱散了朱高煦内心的阴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