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汗,快看那边!那是什么?\"
马哈木心头一沉,预感不妙。顺着副将指引的方向抬头,只见夕阳映衬下的云雾间,一道黑影正快速逼近。
定睛细看,那黑影身后竟有无数飞剑跟随,遮天蔽日!
...
大同城外的天空下,尽管隐约,马哈木清楚看到了那漫天剑影。此景让他僵在原地,呼吸急促,莫名恐惧涌上心头。
\"大汗,那到底是什么?\"
副将同样震惊失语。
\"我怎会知晓?\"
马哈木回过神来,焦躁不已。难道真是传闻中的李武?
\"除了他,还能有谁能做到?\"
大明竟真有这样的存在?
...
回想当初,马哈木后悔趁朱棣北伐之际冒险。虽知李武非凡,却未料到传说中的神通是真的。
潺沱河断流,或许是李武伏击成功;八十万大军被困,也可能是借助奇门遁甲布下天罗地网。至于搬山填江,更可能是夸张之词。
这些才是他内心真实所想。
然而此刻,目睹漫天剑雨后,马哈木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且错得极为离谱。
那些被形容为夸张的宣传故事,实则是真实存在的历史。
大明的国师李武,或许真是天上的神仙降临!
心中闪过这些念头,马哈木的神情愈发阴沉,心跳加速,强烈的危机感油然而生。
必须逃离!稍有迟疑,恐怕就难以脱身!
人力怎敌仙威?
回过神来的马哈木怒吼道:“不想送命就别愣着,立刻撤离,片刻都不能耽搁!”
此言如警钟,副将顿时惊醒,忙不迭地点头答应。
随即举起令旗,下令大军启程。于是,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离开了大同城。
行军途中,马哈木回首望向李武,又唤来副将叮嘱:“挑些不怕死的勇士,让他们留守大同,跟随李武,一旦有变立即回报于我。”
“若不幸阵亡,其家人我会妥善安置。”
副将领命而去,随即迟疑道:“大明国师手段太过骇人,刚才那一幕让我至今心有余悸,幸亏大汗早做撤退部署!”
马哈木闻言,略显自得地道:“中原有云‘小心驶得万年船’,正因为谨慎,我们的祖先才能在汉王朝强盛时一次次存活。”
嘲讽了坤帖木儿几句,“那蠢货至今仍不明局势,沉迷于元朝旧日荣光,实属愚蠢!”
用力挥鞭催促坐骑加快速度。
此时,副将忧虑地问:“大汗,真的不提醒坤帖木儿他们吗?若他们再不撤,恐怕全军覆没!”
马哈木毫不犹豫答道:“李武仅一人,不可能屠尽几十万人,他们一定能逃脱,无非伤亡惨重而已。损失越大,对我们越有利,希望他们死伤更多,提醒?可笑。”
副将眉间紧锁,虽然明白马哈木的考量,但内心依旧担忧。
若坤帖木儿等人全军覆没……
即便退回漠北,又如何抵挡大明的攻势?
但既然马哈木已决断,他也无力改变什么。
马哈木察觉到了他的忧虑,接着说道:“再者,若此时通知所有人撤离,李武追来,会不会连累我们?”
副将闻言一怔,最终也只能无奈叹息。
确实,如果没有坤帖木儿他们断后的牺牲,他们恐怕早已陷入危机。“速速撤离,尽快逃离大明,回到草原上便可自由驰骋!”随着一声吆喝,瓦剌大军扬长而去。
同一时刻,坤帖木儿的联军对大同展开了新一**势。他们倾尽所有可用的武器装备,志在必得。投石器、弓箭等全数启用,但由于他们是北方游牧民族,不擅攻城,仅凭简陋的器械,若非如此,大同早应陷落。
即便如此,大同形势依旧危急。城楼之上,仅剩的两三千将士分散在各处要塞,贴墙而立,尽量减少伤亡风险,同时拼力反击。然而,尽管他们看到了一线生机,但因战报未达城内,城中百姓依然笼罩在绝望之中,有人甚至痛哭失声。
“守不住了,一切都完了!”一名老兵呵斥一个悲观者,“不要散布恐慌!”对方激动反驳:“难道我说错了吗?两位王爷远在南京,怎能及时赶来?即便赶到,也会优先保护北京,哪会顾及我们?”
老兵一时语塞,随即怒目质问:“你有家室吗?你是选择战死沙场守护他们,还是投降苟活看着他们**?”
这话让对方瞬间沉默,老兵含泪续道:“我年少时经历乱世,那时我们被蔑称为‘两脚羊’,从未被当作人看。所以即便明知必死,我也要拉几个垫背的!”
“若怕死,便离远些,我不愿与懦夫为伍!”话毕,老兵不再搭理那个新兵。
新兵蜷缩着身子哭泣良久,最终颤抖着站起。见状,老兵大笑:“好小子,该如此!怕甚?战死沙场罢了,二十年后又是条好汉!”
城中其他地方,百姓自发集结,皆知破城的后果,决定与城共存亡。
第141章嚣张的书生(求订阅)
人心各异,阶层不同,想法自然有别。即便在危机面前,也非人人愿意全力守城。
大同城混乱之际,一名书生头戴方巾,身穿长衫,未如常人般领取武器,而是默默立于巷口,低头盯着鞋尖,满是惧色。
“此时此刻,你竟在此**?”一农夫扛锄经过,见状责问。
书生闻声大惊,神情慌乱。抬眼见说话者只是农夫而非官吏,立刻露出轻蔑之色。
“汝何人,竟敢对本秀才无礼?”
明朝虽受打压,但秀才地位仍高。哪怕仅是秀才,也享诸多特权:见官免跪,免徭役,可穿蓝衫头戴方巾。平日里百姓见秀才都要称“老爷”,而今一个布衣竟敢呵斥,实在放肆!
农夫被这般傲慢激怒,虽心中忐忑,但仍反驳道:“读了几本书,就成了这副德行?”
“依我看,你读过的书都白读了。对咱们这些普通百姓可以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样,可面对残害族人、**同胞的敌人,却连一句话都不敢说,缩在这里吓得发抖,这样的胆量还考上了秀才,真是笑死人了!”
说完,农夫心里也不免忐忑,毕竟对方是秀才老爷。但想到当前局势,硬是鼓起勇气,丝毫不打算道歉。
啐了一口唾沫,转身离去。
那书生则气得满脸通红,破口大骂:“读书人的性命怎能与你们同日而语?胆敢如此无礼……”说着还夹杂了几句文绉绉的辞藻。然而,无人理睬他的咆哮。
“混账!”书生又骂了一句,侧耳倾听城外激烈的喊杀声,刚才的傲气瞬间消失殆尽,蜷缩在墙角颤抖不已。
他嘴里不停地嘟囔着:“我不能死啊!即便那些人都死了,我也不能倒下。”
“我是秀才,是读书人,将来必定高中。”
“我的命比他们重要得多!若是我死了,那是大明的损失,是天下的损失,更是圣上的损失。”
“没错,我绝不能死!”
在恐惧驱使下,他不断自我安慰,避免陷入绝望。
重复多次后,听到城外的厮杀声愈发激烈,他再也按捺不住情绪:
“照这样下去,外族岂不是很快就要攻进城来了?”
“城楼上那些将士究竟在做什么?”
“才守了两天,就这么不堪?废物!一群废物!”
“平日里消耗那么多粮草养着你们,不就是为了今天吗?如今连两天都守不住,简直荒唐!”
正说着,他忽然想到什么,怒火中烧:
“一定是那些将士贪生怕死,没有拼尽全力防守!”
“不然怎会变成这般局面?”
说完,他迈步朝城门方向奔去。不久便来到北门后方。
这里早已聚集了一群人,前方是全副武装、持盾列阵的明军士兵,后方则是一群装备简陋的平民百姓。
书生赶到时,一眼认出了先前的农夫,而那农夫也正巧看到了他。
农夫愣了一下,目光带着疑惑。
低声嘀咕道:“你没带武器,跑这儿干啥?”
书生看见农夫,顿时怒不可遏……
他狠狠瞪了那人一眼,随即大声呵斥:\"贱民,闭嘴!\"
此言一出,立刻引来无数人的侧目。
城门外的民众纷纷皱眉回头,投以不满的眼神。然而碍于对方秀才的身份,无人敢轻易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