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某不过杀了几个文人,暴露了压制士人的意图,就引发如此轩然**,连陛下都想妥协。”
“更何况,如今大明的文官势力尚未结成派系。到了后世,反倒成了盘根错节的毒瘤,深植于大明内部。”
“陛下可曾想过,若是将来由无能之君继位,如何能与他们抗衡?”
“哪怕只是提出收回贸易权为国有,恐怕就会招来无数文人指责违背祖制、与民争利。”
朱棣听完这番话,顿时如晴天霹雳,完全醒悟。
也终于明白李武为何对文人痛下**。
\"先生所言极是,所行无错,是朕目光短浅!\"
\"为了大明的未来,任何牺牲都值得!\"
\"所以先生但有所需,朕定全力支持!\"
...
次日,朱棣在朝堂上公布李武的奏疏,宣布立即施行新政。
此令一出,整个大明顿时掀起惊涛骇浪!
风起云涌,万象更新。
新政出台后,先前隐匿的文人纷纷跳出来激烈反对,甚至不惜以命相搏。
然而毫无作用。
翌日,朱棣再次宣布,所有政令必须无条件执行,违者格杀勿论,情节严重的诛灭三族。
朱棣掌控军权,**迅速而血腥。
但这场变革触及了所有世家和文人的利益,阻力超乎想象。
尽管反对的声音逐渐平息,但在执行过程中依旧遇到重重阻碍。
第三天,李武站在北京城头,眺望北方胡人之地。
此时朱棣匆匆赶来,神色忧虑地说:
\"先生,顽固分子已尽数清除,表面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汹涌,文人的反抗只会更猛烈。这局面棘手得很,朕想听听国师的意见。\"
李武听后转过头,神情平静。
“从奢华到简朴不易,但从简朴到奢华却很简单,这些人之所以抗拒,除了那些世家大族,大多不过是难以适应身份的变化罢了。”
“归根结底,不过是对失去特权心存不舍。”
“接下来只需以强硬手段应对表面的反对即可。”
“我并未赶尽杀绝,已留有余地,文人的地位依旧稳固,时间一长,他们自会接受现实。”朱棣听完李武的话,轻轻颔首。
不错,我的政策一旦推行,必然招致强烈反弹。但正如李武所说,多数反对者并非真心以命相搏,他们苦读多年才成为秀才,怎会轻易赴死?不过是对失去特权感到不舍罢了。
即便没了这些特权,他们的生活与地位仍远超常人。随着时间推移,这些人终会适应新政。
唯有那些掌控大量资源、培养众多秀才举人的世家门阀,才是改革的最大阻力。
“李先生,”朱棣忽然又开口,“寒门子弟无须过多担忧,他们本就无力掀起波澜。但各地的世家门阀却非寒门可比,如今仍在暗中阻碍我的改革,不知该如何处置他们。”
“朕曾想过严惩,但强龙难压地头蛇,北平尚可,偏远之地官府与门阀勾结,恐难以解决。”
李武闻言笑道:“只需盯紧各地显赫家族即可,其余不足为虑。”
“至于他们可能的激烈反应,有我在,陛下无需过分忧虑。”
朱棣听罢微微点头。
他当初敢于坚定推进改革,一是因看到了明朝的未来,二是因为有李武在侧。
李武乃国师,有他在,朱棣相信任何混乱都能平息。
然而,这是作为燕王时的想法。身为皇帝,他必须顾及更多事务。
朱棣愁眉不展,李武心知肚明他在忧虑什么。
虽则李武并不在乎身后名声,但理解朱棣此刻的顾虑。他微微一笑问道:“陛下可是担忧日后被文人如商纣、秦始皇般诋毁?”
朱棣坦承道:“正是如此,一想到此事便心烦意乱。”
李武宽慰道:“陛下无需为此忧心,有我在,无人敢污蔑陛下。”
朱棣叹气道:“可先生年岁渐长,怎能长久留于朝堂?况且……”话未说完便止住了。
李武明白他陷入执念,无奈地摇摇头,轻笑道:“若陛下实在介意文人的非议,我倒有一法,可让这些人闭口。”
朱棣精神一振,急切询问详情。
李武道:“只需建立不朽功业即可。”
此言一出,朱棣又是一惊。虽出乎意料,却合乎情理。
李武接着说:“汉武帝对世家、门阀及文官集团压制甚严,其在位时丞相更替频繁且多无善终。然而,汉武帝死后,可曾受文人攻击?”
朱棣沉默许久,苦笑着说道:“先生所言虽易,然欲建不世之功,谈何容易。父皇的光辉太过耀眼,朕仿若置身光明之中,难以自拔。”
李武轻笑回应:“陛下何必焦虑?适才李某已提及良策。”
朱棣疑惑:“哦?”
李武凝视北方,缓缓开口:“汉武帝北击匈奴三千里,威名远扬。陛下若能一举荡平盘踞北方、祸害我族千年的蛮夷,岂非胜过三皇五帝?”
此话令朱棣陷入沉思,内心震撼,口中反复念着“名震三皇比五帝”,眼神逐渐炽热。
李武继续道:“如此一来,纵使后世文人评说,又有何妨?陛下身后,必与先皇齐名。”
朱棣激动不已,不再担忧流言蜚语,急切道:“待国内局势稳固,朕即刻北伐!”
李武却摇头:“无须拖延至两年后,此刻正是北伐最佳时机!”
朱棣惊疑:“现在?”
李武淡然道:“不错,正是此时。此前在大同,李某已大破蒙古四十余万联军,除瓦剌外,各部几乎全军覆没。如今,诸部元气大伤,而我军历经靖难,士气正盛,兵锋锐不可当。加之将士对敌寇深仇大恨,无不渴望将其歼灭。”
夕阳染红天际,血色余晖铺满大地。朱棣站在顺天府外,眺望北方。这片土地承载了他的过往,十年镇守北平的经历历历在目。
“拖两年,局势虽稳,但鞑靼、瓦剌等部未必安分,且瓦剌可能趁虚而入,若放过此机,恐遗患无穷。”李武沉声分析,“如今正是最佳时机,两年后即便取胜,代价也将远超今日。”
朱棣默然片刻,眼神愈发坚定。汉武、唐宗未竟之事,或许今朝可成。
“先生能否同行?朕对此事志在必得,唯恐独木难支。”朱棣语气中带着些许期待。
李武微微一笑:“陛下无需担忧,此战成败,在于士气与策略,臣愿为陛下谋划至最后一刻。”
朱棣对此行信心不足,若李武不去,他预感此行定会败兴而归。得知李武必定随行后,他的忧虑烟消云散。
“有劳先生!”朱棣激动行礼,精神倍增。
李武建议即刻准备,不宜拖延。朱棣立刻应允,转身召集百**议北伐。
李武眺望北方,低声感慨:“终于等到这一刻。”穿越至此,他一心谋划大明未来,避免悲剧重演。靖难之初,局势混沌,他本无意介入,却因偶然机缘站在朱棣身旁。短短月余,朱允炆被灭,而他更意外获得朱元璋青睐,成为大明独一份的国师,掌握了扭转乾坤的力量。
但他深知,这并非胜利,历史并未真正改写。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唯有彻底解决北方诸部,才能真正改变历史轨迹。这是前所未有的重任。
“愿太祖庇佑,此番北伐顺遂。”李武目光坚定,北方是他此刻的焦点。
欲达巅峰威望,此刻正当时!自此之后,再行改革,无需顾虑重重。
北伐之举,关乎全局,意义非凡!
……
与此同时,另一边。
朱棣离城后直赴布政司,迅速命姚广孝召集百官,称有要事宣告。
姚广孝不敢怠慢,即刻执行。
不过一个时辰,刚安歇的文武官员又被急召至布政司。临时大殿内,百官列队肃立。
正值壮年的尚能支撑,年长者却显疲惫,有人皱眉甩头,唯恐稍有不慎贻笑大方。
“诸位同僚,陛下深夜召见,究竟所为何事?”
“谁能料到?”
“难不成又与**之人有关?”
“除此事外,何事需连夜召集?”
“若是如此,实在令人忧心……”
“陛下到底有何考量,竟如此信任国师?”
“唉,那些改制之策,实属祸端!”
“谁不这么认为,全然背弃太祖遗规,岂非忘本?”
“正是!陛下此举,实在有悖祖制!”
未久,朱棣步入殿中。
“吾皇****万**!”
百官俯首。
“平身!”
朱棣抬手示意起身,环视四周后直言:
“诸位辛苦,然有要务须告知。望诸位体谅。”
“诸位可知,今日召见,乃因北方**入侵我大明一事。”
有人疑惑:“国师驱敌数百里,胜负分明,此事不应已结?”
朱棣答:“胜负谈何容易?彼辈入境,我大明子民伤亡逾三十万!”
\"国师**了他们二十多万,这能算胜利吗?\"
\"朕认为,这只是止损而已,根本谈不上胜利,更别说复仇。\"
\"若是我们受此重创还得忍耐,诸位百年后有何脸面见祖宗?\"
话音刚落,朝中大臣们面面相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神情复杂。
一位胆大的大臣站出问道:\"陛下可是有意北伐?\"
朱棣点头:\"不错,朕召集大家正是为此商议北伐之事。\"
此言一出,朝堂顿时议论纷纷。
有人质疑:\"陛下真要北伐?这太过草率,如今天下初定,怎能轻启战端?\"
\"是啊,此时北伐绝非良策。\"
\"陛下近来所为实在令人费解。\"
\"莫非又受国师蛊惑?\"
有人回忆道:\"前几日见陛下往北城门而去,国师正驻扎在那里。\"
\"难道又是国师的主意?\"
朱棣挥手示意安静,说道:\"北伐之议确由国师提出,朕深以为然,决定出兵。\"
立刻有臣子劝阻:\"陛下三思,此刻北伐太过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