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墙环绕的大院里,众人在主人引导下,纷纷果断站在建文皇帝一边。若稍加思虑,便会发觉此时行动稍显仓促。待北方草原传来更多关于朱棣与李武的消息后再做决断,才是稳妥之策。

然而,经历新政的一系列打击后,众人对朱棣及李武的愤怒已难以遏制。朱允炆攻陷南京后,他们的忍耐也彻底耗尽。

大院主人的话更坚定了他们的决心。文人们暗中商议,决定支持建文皇帝。

“大人,我们该怎么做?”

“毕竟名义上仍是朱棣的臣属,不宜公然支持建文帝。”

立刻有人询问对策。

大院主人冷笑道:“表面支持并非良策,我们只需按原计划行事。诸位稍作准备,随后宣称起兵者乃正统建文帝,逼迫朱高炽废除李武新政,并阻止其派兵支援江南。”

……

南京城内。

朱允炆身着新制龙袍,身后跟随着几名侍卫,来到已被焚毁的大明宫旧址。如今的大明宫仅剩一半建筑完好,其余多已损毁。若非朱棣北伐,这里或许早已被拆除。

此刻,迎风而立的朱允炆长叹一声:

“皇后,朕对不起你!”

他站立之处,正是昔日坤宁宫的废墟。朱允炆至今难忘皇后自尽时的情景,心中满是愧疚。那时的他,不仅未能守住江山,甚至无法保护自己的皇后。

但今日不同,“过去的失败不算什么!”

朱允炆握紧拳头,抬头坚定地说:“此次起兵,朕定要从朱棣手中夺回大明江山!”

“皇爷爷不称职,朕要证明他是错的!”

目光微冷,朱允炆转身问道:“南京已攻克两日,江南有何动静?北方朝廷又如何?”

侍卫禀报:“北方尚未有变故,不过陛下的旧臣传信,称他们打算逼宫,稳固您的帝位,如此朱高炽便难以轻易发兵支援。”

“若此事成,我的境况定会好转。”朱允炆目光微亮,随后问道,“江南之人是否仍在观望?”

侍卫答道:“确实有不少人犹豫不定,但这也情有可原,毕竟时间尚短,许多人还未反应过来。南京周边已有数城守将表明归顺之意,待北方文人有所动作,其余观望者自会明白立场。”

“很好。”朱允炆满意颔首,嘱咐道,“守住长江,暂不宜北伐,速固江南根基。”

“遵旨!”

侍卫领命离去后,朱允炆徘徊片刻,来到方孝儒墓前。

沉默良久,拭泪叹道:“未曾想那一别竟成永诀。”

继而怒斥:“朱棣竟狠得下心灭十族,当真阴毒至极!”

“方先生请安息,朕必为您复仇!”

……

与此同时,北京城内。

朱高炽一如往常,在书房批阅奏章,近日皆为弹劾李毅之类的内容,他不愿多看,却又忧虑遗漏重要事务,只好勉强阅览,颇为苦恼。

这时,一名太监匆匆闯入,惊呼:“殿下,出大事了!”

朱高炽皱眉问道:“何事喧哗?”

太监道:“朝廷官员齐聚布政司门外,不见殿下露面,誓不离开。”

“岂有此理!”朱允炆闻讯勃然大怒。

起初这些人仅敢暗中行事,继而不过是撰文辱骂,如今竟敢逼宫!

“带路前往。”

朱高炽整衣起身,随太监至外。

不久,便望见跪满布政司门前的官员文士。

朱高炽皮笑肉不笑,拱手说道:“诸位有何诉求?为何长跪不起?”

一人高声道:“殿下若不允吾等所求,我等绝不起身!”

朱高炽强忍怒火,平静地说:\"诸位稍安勿躁,究竟何事,不妨直言相告。\"

\"据传,起兵者并非叛贼,实为建文帝本人。\"有人迅速回应。

朱高炽面露冷色:\"即便如此,诸位希望我如何应对?\"

\"绝不可对建文帝用兵,此为大逆之举。但江南局势又不容忽视,依臣之见,建文帝兴兵,因国师新政动摇国本。若殿下以监国身份废止新政,再派使节赴南京议和,则可不战而屈人之兵。\"

众人纷纷附和:\"内乱若平,方能全力北上助驾。\"

\"周边虎视眈眈,不容内耗,否则亲者痛、仇者快。\"

\"殿下若肯废除新政,建文帝必会息兵。\"

议论声此起彼伏,朱允炆听后眉头紧锁,心中暗恼。

这些人满口仁义道德,实则别有用心。

\"若我不从呢?\"

朱高炽厉声质问,众人一时沉默,随即齐声说道:\"我等愿长跪不起!\"

朱高炽脸色阴沉,若是可以,他真想将这群人丢在外面暴晒,最好再来场大雨。

但朝堂之事岂能如此草率?

一旦这些人**,朝廷运转将陷入停滞,后果不堪设想,尤其在南北皆有战乱之时,对国家更是毁灭性打击。

因此,此事必须妥善解决。

换作朱棣,根本无需烦恼,他既有军权,又深得民心,完全有理由和手段处置这些**。

可惜朱高炽并非朱棣,毫无威望可言。

尤其因年轻,官场经验尚浅,更不知如何应对。

幸好还记起徐妙云说过的话,这才没彻底慌乱,勉强维持了几分镇定。

随后冷声问:“诸位如此行事,难道不怕圣上归来,日后清算吗?”

此言一出,众人想起朱棣,顿时胆怯。然而事已至此,别无选择。

而且他们都认为李武与朱棣目前处境堪忧,只是稍作迟疑,便坚决表态:错了就是错了,即便圣上亲至,除非废止新政,否则为了大明未来,今日绝不会退让!

朱高炽听罢心中怒火中烧,却又无可奈何。于是吩咐纪纲关注江南动态后,索性搬来椅子,与他们耗上了。

同一时刻。

大明北方,山海关外。

一支大军正疾行于草原。

他们所举的旗帜分明是朱棣的**。

队伍前方。

朱棣跨骑高头大马,面容沉重,似有深思。

李武见状微笑问道:“陛下神色忧虑,是在挂念朱允炆之事吗?”

“唉,什么事都瞒不过国师啊。”朱棣点头叹道,“朕确实在忧虑朱允炆的事。当初先生提议放长线时,朕就料到可能有人趁机作乱,却没想到作乱之人竟是朱允炆。”

“朕曾答应过父皇饶他性命,如今他竟闹出这般事端,朕到底该杀还是不该杀?”

“此事的确棘手。”李武沉吟片刻后说道,“但也不是不能解决。”

朱棣闻言一愣,问道:“李先生之意,莫非是要再召父皇一次?”

李武轻轻摇头:“李某先前已言明,若非必要,不会打扰他们的安宁。”

听李武如此说,朱棣陷入两难。

“不请父皇出面的话,此事确实不好办。虽然收拾朱允炆没什么问题,但他终究是名义上的……”

李武思索良久:“他身边之人必死无疑,至于如何处置他,就看他自己的选择了。”

说到这里,李武淡然一笑。

“所以此事无需急躁,我们先回京再说。李某听说皇后那边,朝廷不少官员串通起来,意图逼宫呢。”

朱棣听闻,眉心紧锁。

“逼宫?这些人胆子也太大了,朕才走几天,就敢做出这种事,简直是无法无天了!”

李武说道:“这有何特别?再平常不过的事。其实他们的行为,远不及我的期待。若非顾虑高炽公子应对无措,我也不必这般匆忙返回。”

……

“还不够吗?”朱棣一愣,问道,“不知李先生心中的设想是怎样的?”

李武答道:“我记得曾施展过魇祷之术,让陛下窥见大明未来的某种可能性。”

“在那个未来里,身为皇帝的朱家后裔向那些富可敌国的官员借贷,只换来几百两银子的赊账,最终兵败,于煤山上自尽。”

“虽然我们仅见到一些片段,但陛下试想,那位皇帝真的甘愿赴死吗?大明有长江天堑,为何不退守江南?”

“仅仅是为了气节吗?恐怕并非如此。”

……

李武嘴角浮现笑意。

朱棣神色微变,揣测道:“李先生之意,是否他本欲离去,却身不由己?”

李武颔首。

“没错,当时明朝不过是丢失了北京城罢了,尚未到生死存亡之际。南宋凭借长江,支撑了百余年,未必没有复兴的机会,何须急着殉国?”

“他想逃,却逃不开,因朝臣皆盼他亡。”

朱棣闻言,心中隐隐作痛。

忍不住追问:“朝臣为何要他死?”

李武毫不迟疑地说:“我又怎会知晓?或许是他不愿平庸,意欲革新。陛下回顾此次新政,便可明了革新的力量。”

听闻此言,朱棣终于理解李武之前的举动。

沉吟道:“朕以为,逼宫已是大胆之举,但如今看来,实则不足为奇。”

“这些人为了私利,连皇帝也不放过……”

李武微微点头。

“他们未对公子下手,而是选择逼宫,一是顾及颜面,二是忌惮陛下遗留的威名。”

“因此我说,逼宫算不上大事,呵呵,即便这把刀不够锋利,但用来对付他们,已然足够。”

李武眼中闪过锐利寒光。

他精心布局,等待的就是藏匿之人主动递出自己的刀刃。

事态发展如他所愿,那些人果然将刀子奉上。

虽略显粗糙,但稍作打磨,便足以割喉。

……

时光飞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