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武借鉴前一世的经验,将科举分为三部分:首要是对当下大明政策及国际局势的见解;其次是针对官员实际事务的处理能力;再者是如何与民众沟通交流。依据三部分的成绩,由朱棣与李武亲自决定职位分配。
例如,擅长第一部分的可担任要职,第二部分优异者派往地方,第三部分突出的则可从事基层工作。鉴于朝廷官员短缺,朱棣与李武迅速筹备新制科举,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未加审查。
怀揣期望的读书人、厌倦世事的老手以及试图侥幸过关的人士纷纷参与,此次科举规模空前。
随着考官发令,第一部分的试卷递至考生面前。考生落笔作答,当看到第一题时,众人皆感意外,有人因震惊失态而被驱离考场。题目以简洁白话呈现:“如何看待当今局势?”
尽管早有预料此科举别具一格,如此巨大的变动仍让考生措手不及。投机者面露愁容,意识到希望渺茫;而书生和部分资深者则精神振奋。
为节省时间,墨已备好,考生提笔疾书。文人们却眉头深锁,疑惑为何不见熟悉的仁义道德、三纲五常等内容,反而是这般直白的问题。
硬着头皮作答,答案大多雷同,无外乎歌颂皇恩浩荡,提倡勤勉农事与施仁政等陈词滥调。更有人借此发挥诗词才华,虽辞藻华丽却全然偏离主题。
有人快速完成首题转向下一题,也有直接略过难题。第二题问:“怎样提升朝廷财政收入?”
多数人依旧茫然,选择继续跳过。答案大致围绕打击**、鼓励生产展开。
……
考试接近尾声,有人信心满满,也有人情绪低落。最终来到两道附加题,这些题目无需评分,将由李武与皇帝亲自裁定。
自觉前路坎坷,却因承诺兑现而欣喜若狂。他立刻在两道附加题上下功夫,以溢美之词猛夸皇帝与李武,期待借此留下好印象,甚至谋求一官半职。
一些有才学的正人君子对此嗤之以鼻——他们无需取悦皇帝或国师,凭借自身实力便能获得职位。
然而,仅有少数人看到附加题后,眼中闪过亮光,惊讶得说不出话来。
附加题一:“你对外界了解多少?”
附加题二:“如何从根本上杜绝官吏**及强盗横行?”
这些问题令众人重新审视皇帝与李武,纷纷提笔撰写文章。交卷时刻来临,所有人停下笔,考官收卷后呈交朝廷,朱棣将派专人审核。
“锦衣卫审卷?”纪纲望着朱棣与李武,满脸不解。
锦衣卫是什么?特工!怎会安排特工批阅试卷?
李武摊手道:“实属无奈。此次科举需熟悉天下局势、地方情况及民生,朝中少有这般人才,锦衣卫却完全符合条件。”
纪纲转向朱棣,朱棣点头:“先生所言有理,锦衣卫确实胜任。”
“……遵旨。”
纪纲虽觉荒诞,但仍遵命行事。锦衣卫对试卷内容了如指掌,其高效精准令人叹服,没多久便完成了批改。
李武明白,这或许得益于人口较少与古代识字率低的现实,但锦衣卫的能力毋庸置疑。
常规试题成绩揭晓,接下来便是朱棣与李武亲自审阅附加题。未作答者直接排除,锦衣卫判定为夸赞的亦略去,最终剩约三分之二。
李武设附加题意在了解当时书生对世界与文化的认知。
遗憾的是,结果不尽如人意。大多数人对世界的理解仅限于“北有草原、东临大海、西接沙漠、南靠森林”。
李武眉头深锁,心中暗叹:必须加强基础教育了!
多数古时**担忧百姓知礼明理后生变,因此常施压制之策,致使上下隔阂甚深。
李武却不以为然:若君主真心体恤民众,何须顾虑百姓学识增长?
开启民智,实则有益于百姓监督官员与朝廷,促使官员廉洁公正,如此良性循环,对国家大有裨益。
唯有清官明君可令国家兴盛,非是?
“陛下,请观。”
李武详阅诸多案卷后,终选出几位对世界地理稍有认知者。其答案大致涵盖东南亚、南亚及北非中东等区域。
怪不得郑和下西洋时有如此庞大的船队,原来古时先贤早已熟知这些地域。
郑和下西洋之事,似乎发生在朱棣朝代?
李武心想:待内政妥善后,外交亦需着手。
唉——
心愿繁多,恐数年方得完成。
李武自嘲一笑,呈上案卷予朱棣。
“国师,此为何物?”
朱棣身为**,深知地理重要性,但他半生征战北疆,对西南方略不熟。
这些考生所答令朱棣恍如进入新天地,对世界认知更进一层。
“扶桑果真存在。”
“越国竟留后人。”
“和尚源自印度?印度疆域似我大明?”
每份考卷皆令朱棣惊叹,一时忘却身份,如孩童般逐字细读。
李武呢?
他为一份考卷震撼。
此卷字迹潦草,却详尽描述欧亚大陆、北非诸国、风土人情,仿若游记。
竟有人对世界地理这般通晓?
李武见举子名为郑芝云。
“陛下,此子必观!”
李武递呈此卷给朱棣:“天下万国三分已知,日后外交可资!”
朱棣览毕亦惊,精通史籍的他几乎能找出所有提及国名。
暗记此名,可用之人定无负。
李武继阅第二问。
此题李武亦无指望完美解答,乃历代君王难解之谜。
设立监察机构?那监察机构出了问题怎么办?治安部队若与人勾结又如何?
多数有才能的考生建议强化和修补监察机构及治安部队,以避免朝廷**导致全国混乱。这些治标不治本的提议,李武仔细看过后,将他认为有价值的提交给朱棣。朱棣同样认真审阅,不时用纸笔记录,计划日后施行。
“陛下,此人应密切留意。”李武并未将此人的完整答卷呈上,仅提及名字。
“王子任?好,听先生的安排。”朱棣扫了一眼名字,未多言便点头同意。
他对李武无比信任,坚信这位国师绝不会害他,只会助他稳固江山。朱棣相信李武的判断,因为李武曾多次力挽狂澜,一次次助他转危为安。
李武隐藏的一份答卷内容令他震惊。若交由能臣治理,难免人亡政息;倒不如用制度与思想并重,支撑起强大国家。这份答卷虽简短,却字字珠玑,令李武深感震撼。
“参见国师大人。”
王子任恭敬行礼,李武忙扶起他:“不必多礼,我向来不喜欢这一套。”
李武直言:“我看过你的附加题答案,非常认同你的想法。”
得知国师的认可,王子任喜出望外,多年科举不中的失落一扫而空。
“实不相瞒,因篇幅限制,许多观点未能详述。”
李武愈发惊讶:“仅是这些观点已是超前,你真是这个时代的人?莫非也是穿越者?”
王子任展开大明地图,道:“国师请看,我大明疆域广阔,万国来朝,但……”
王子任瞥了李武一眼,心中暗自提醒自己,彩虹屁还是要拍的,这是他经历多次挫折后的经验总结。
确认李武并无明显反应,王子任继续说道:“大明百姓中,别说读书着述,就连识文断字的人都寥寥无几,九成以上甚至无法书写自己的名字。”
李武微微一愣:“这么严重?”
他虽知建国前民间识字率低,却没料到竟高达九成。看来,确实需要大力推行扫盲运动了。
察觉李武神情微变,王子任以为他在忧虑,立刻说道:“国师的新政对百姓有益,应是希望打破文人世家的压制,让大明长治久安。然观今日……实属不易。”
“依王君之见,又该如何应对?”
王子任镇定地回应:“设立学堂,接纳那些无法耕种织布的孩子,让他们学习知识,唯有如此方能启蒙民智,使百姓明白国家在护佑他们,而文人世家却在剥削他们。”
李武若有所思:“可眼下有些民众认为读书无益,或受‘女子无才便是德’观念影响,不愿让子女就学,又该如何?”
“那就借助大明律法强制推行义务教育。”
王子任直视李武,语气坚定。
李武内心震撼:原来这个年代的人已经想到义务教育!他眼眸灼热,不自觉向后退了几步,却被李武抓住双手:“王君,你见解独到,可愿成为我的继承者?”
王子任一时错愕,这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国师竟要收自己为徒?两人相识不过短短片刻!
李武则被他的提议深深吸引,在程朱理学盛行、禁锢思想的时代,竟能有人提出义务教育,若经自己指点,或许能有更多意想不到的发展。
“子任,你我所思一致,可惜眼下大明尚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全面普及教育的资金难题还需时间**,具体政策落地还需等待时机成熟。”
……
至于另一个人令他眼前一亮的郑芝云,李武也未将其遗忘。
李武虽不知他是郑芝龙的祖先,但对其对地理环境的深刻理解感到震惊。
郑芝云一身黝黑肤色,身着粗布**,初见时李武略感诧异,随即意识到:要深入了解地理,必然要频繁与外国人打交道。
而普通人中,只有北方牧民或南方渔民能有这样的机会。
“国师大人!”
郑芝云行礼后,李武急忙扶起,直入正题:“你对各国事务的了解来自何处?”
“我常年出海捕鱼,常与外人接触,偶然从一位落水的南欧商人那里获得一张地图。”
李武沉思片刻,南欧人远涉重洋,莫非是自己带来的变化?
“礼部尚书已下狱,你既通晓天下,科举成绩亦佳,我有意让你接任此职……”
郑芝云一时难以置信,自己只是略识文字的渔夫,凭一纸地图竟要担此重任。
稍许,他回过神来,跪谢:“多谢国师大人提携!”
李武再次扶起,心中明白,眼前之人或许是当前最懂国际局势的。但义务教育耗资巨大,大明尚不具备条件。
于是,他先从清洗顽固派入手,推行新科举。新晋官员大多务实,支持新政。
不久,科考结果公布,王子任全科满分,获封状元;郑芝云次之,封榜眼。
唯独状元被指派为李武的陪读,引发争议。后有人暗害这些反对者,**平息。
官员补充完毕,李武开始全面推进新政,首推交通建设。
“修筑驰道?”
朱棣向来对这位国师极为信任,但今日却生出几分疑虑。
“国师,如今我大明似无此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