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云激荡的1934年,一支与众不同的军队——红三军,踏入黔东大地,如巨石投入平静湖面,掀起层层波澜。
彼时,红三军进入黔东活动的消息,像一阵狂风,令豪绅官吏惊恐万分。他们惶惶不可终日,匆忙成立了“反共委员会”“剿匪后援会”等反动组织与武装力量,妄图抵挡这股革命的洪流。不仅如此,他们还操弄舆论工具,四处造谣污蔑,把红军描绘成“青面獠牙的猛兽”,造谣红军“一烧二杀”“共产共妻”。
黔东地区,群山巍峨,道路险峻,交通极为不便,消息传播迟缓,知识文化落后,封建迷信与愚昧思想弥漫。民众本就对红军毫无了解,再加上长期遭受兵匪的祸害,苦不堪言。在这种情况下,国民党的反动宣传竟一时迷惑了部分群众,让他们对红军充满恐惧与误解。
1934年5月,红三军从四川彭水向黔东进军。这一路上,他们肩负着宣传群众、武装群众的使命。战士们不辞辛劳,沿途散发《中国工农红军的任务和纪律》等传单,传单上的文字如同一把把火炬,点燃人们心中的希望;他们张贴革命标语,让革命的火种播撒在黔东大地上。这些标语和传单,向人民群众广泛而深入地宣传着红军的宗旨:中国工农红军,是苏维埃政府的军队,更是工人农民自己的军队。红军的使命,是为推翻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政权而战,为广大工人农民的利益而战。
红军有着铁一般的纪律:不拉夫、不扣船,哪怕请人带路、雇船渡河,也会郑重地给予工资,充分尊重民众的劳动;不筹饷、不派捐、不收税,更不要求民众办招待,绝不增加百姓的负担;除了没收豪绅地主的粮食财产,分发给群众并供给军用外,绝不拿工人农民的一针一线,坚决反对白军和土匪焚烧房屋、抢夺民众财物的暴行;借了门板、稻草、锅碗必定归还,如有损失照价赔偿,红军驻军之处,老百姓甚至能吃红军的饭;不进人家内房,坚决抵制白军中调戏和强奸妇女的恶劣行径,保护妇女的尊严与安全;全力保护商人营业,保障商船和行商的安全,买卖公平,按照时价交易;悉心保护学校教员学生及一切文化机关与祠堂庙宇,守护文化的火种;保护邮政局和邮差的安全,确保信息的传递;不乱杀人,除了那些被群众深恶痛绝的官吏豪绅,绝不逮捕和杀戮工农群众;解除武装的白军官兵,会发给路费让他们回家,并且保护军阀军队中下级军官及士兵的家属财产,展现出人道主义精神。
每到一处,红三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战士们说话和气,与百姓交流时满面春风;买卖公平,绝不占百姓一丝便宜。他们还深入民间,访贫问苦,打富济贫,将从豪绅地主那里没收来的财物分给穷苦大众。同时,在街头巷尾书写标语,积极进行革命宣传。就这样,红三军以实际行动,慢慢消除了群众心中的疑惧。人们惊讶地发现:“这支军队大不同”。原本满心恐惧、四处“避乱”的群众,纷纷放下心来,返回家园。很快,“仁义之师”的赞誉在黔东大地不胫而走,“打富济贫的队伍来了”的消息,迅速传遍黔东山区的每一个角落。
1934年农历5月初4日,晨光微熹,红三军首次抵达沙子坡,正是百姓吃早饭的时候。先头部队与民团任锡坤部猝然遭遇,民团平日里欺压百姓作威作福,可一碰上红军,瞬间土崩瓦解,一触即溃。然而,枪声一响,部分群众因受反动宣传的蒙骗,惊恐万分,急忙外逃藏匿。战士们见状,心急如焚,赶忙大声呼喊:“老乡,不要怕,我们同穷人是一家”“我们是打富济贫的队伍,我们爱的是穷人”。部队驻扎下来后,战士们立刻行动起来,把街道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凡是借住的民房,必定事先征得房主同意,绝不仗势强占。军部驻扎在文世忠家,贺军长的床铺安置在文家堂屋的左角,煮饭就借用文家的锅灶。那几天,文家老小六口人与贺军长等一同吃饭,贺军长坚决不让文家开钱。有一次,文世忠上坡干活未回,军部还特地为他留下饭菜,饭菜冒着热气,就像红军对百姓的关怀,暖人心扉。文世忠觉得全家“白吃”实在过意不去,便抓了些酸菜送给红军,可管理人员坚持不收,最后实在拗不过,只好付钱买下。5月初8日清晨,红三军即将离开沙子坡,军部人员把文家里里外外收拾得整洁有序,管理员还诚恳地请文世忠仔细查点一下,看是否有东西被整坏或失落,这般细致入微的举动,让文世忠感动不已。
红三军买卖公平,说话和气,对待百姓就像对待亲人一般。他们常常热情款待卖柴卖菜的穷苦农民,让这些在生活底层挣扎的人们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尊重与温暖。没过几天,沙子坡一带的农民不仅不再害怕红军,还满心欢喜地把洋芋、四季豆挑到官塘去卖给红军。红军除按市价购买外,还会招待这些农民吃饭。司务人员热情地说:“老乡,你尽管吃,不要怕”。朴实的话语,让农民们心里暖乎乎的,因而有些农民开玩笑说:“红军做的是赔本生意”,看似玩笑,实则饱含着对红军的喜爱与认可。
关心民众,热爱工农,这是红军战士的本色。他们把百姓的事当成自己的事,经常主动帮助群众劳动。无论是栽秧、栽苕、薅包谷,还是挑水、推磨、舂碓,战士们样样都干,从不喊累。有一次,印江独立团团长兼政委张均望路过红木树和小角庄半坡,看到农民在栽秧,他二话没说,卷起裤脚就下田帮忙。张团长一边熟练地劳作,一边耐心地向农民宣传革命道理。群众看着张团长忙碌的身影,心疼不已,一再叫他休息。张均望却笑着说:“红军和穷人是一家,自家人受点累没有啥”,简单的话语,道出了红军与百姓的深厚情谊。
8月中旬,红三军开往木黄一带,相机歼敌。当地群众不明真相,纷纷躲藏起来,满心都是恐惧与不安。阳坝农民王永成的耕牛在慌乱中无法带走,他满心绝望,心想耕牛落在当兵的手里,不是被杀就是被卖。可几天后回家一看,眼前的景象让他惊呆了,不但牛还在,而且依然油光水滑,毛色发亮。原来,这是红军战士天天精心喂养的结果,战士们每天按时给牛喂食、饮水,像照顾自己的宝贝一样照顾着它。地茶农民杜万年听说有军队来了,赶紧隐蔽,丢下一窝猪崽无人料理。老杜满心以为这些猪崽非饿死不可,结果非但未死,还吃得圆滚滚的,活蹦乱跳。这都是红军战士的“功劳”,他们细心地照顾着这些猪崽,让杜万年的担忧化为乌有。木黄农民王文安的柴火被红军战士烘烤衣服烧掉了一部分,待他回来揭开锅盖一看,不禁惊呆了:锅里放有一堰米,还有一张纸条,大意是说米抵柴价,深表歉意。纸条上的字迹工整,话语诚恳,饱含着红军对百姓的愧疚与尊重。新业农民周永连家的粮食被红军吃了一些,他却在罐子里发现了几银元,这银元是红军对百姓的补偿,也是红军纪律的见证。“啊,红军,你们真是我们穷人的军队!”无数群众发出了敬佩的心声,这心声汇聚成一股暖流,流淌在黔东大地。
红三军对于“赤贫”的温饱问题,更是倍加关心。他们常常主动登门上户,把粮食、衣物送给穷人,给那些在贫困中挣扎的人们送去生活的希望。关向应同志也亲自参与这项工作,他不辞辛劳,走街串巷,把温暖送到每一个贫困家庭。对于个别暂时胆小怕事、不敢公开去分领地主浮财的“赤贫”,红三军还采取了晚上悄悄送达的办法,在夜幕的掩护下,把财物送到这些贫困百姓的家中,赢得了这些“干老官”(方言,指赤贫)的衷心爱戴。一次,一位战士用被条统子装着一大包稻谷给毛寨农民任大和家送去。任大和推辞说:“你们要打仗,没有粮食不行”。红军战士以为他还有顾虑,忙耐心解释说:“老乡,你不要怕,这粮食本来就是你们自己的血汗,现在从土豪劣绅手里夺回来了,应该吃的”。任大和只好感激地收下了,他的眼中满是感动的泪花。还有一次,一位红军手里提着一只装满铜钱的长统袜子,走过任大和家门口,伸手抓了一把铜钱,点了点塞在任大和的手里,说道:“不要怕,这钱是分给你们的”。看着红军战士离去的背影,任大和感动得流下了热泪,这热泪是对红军的感激,也是对新生活的期待。
凡红三军足迹所至,到处都刷写着保护工农、除暴安民的标语。在兰克兴隆香树坪,当年红九师政治部写下的“红军是工人和农人的军队”“红军不拿工人农人一针一线”“红军是替穷人找饭吃找衣穿的军队”“红军是为消灭地主阶级,土地还农民的军队”“取消国民党的一切苛捐杂税”等标语,历经岁月的洗礼,至今还历历在目。这些标语就像一盏盏明灯,照亮了百姓前行的道路。在刀坝滚基坪一座龙门上,至今还隐约可见一条标语:“红军不拉夫,不筹饷、不要农民办招待”。落款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九师政治部制”。正因为如此,印江各族人民都把红军视为“救星”,看成是自己的子弟兵,无比热爱,进而踊跃参加红军,他们纷纷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为了自己的幸福生活,为了国家的未来,与红军并肩作战。
红三军纪律严明,深得民心,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被百姓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连国民党官吏也不得不承认“红军组织异常严密,命令贯彻,士卒强悍,官兵享受一律平等,纪律之佳,出人意外”,“所过专擒军政税收人员及区团豪富教士,而于贫苦农工,失业游民,则给资赠产”,“买卖公平,一般小商莫不大获其利。其于宣传工作尤为注意,标语之多,满街满巷、门窗户壁、当无隙地,人心归附,如水下倾”。“现就该党一切行动观之,大有赤化黔北之势”。这是反动势力发出的绝望哀鸣,也是红三军伟大功绩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