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革命根据地的财经制度(2 / 2)

粮食贮藏。湘鄂西中央分局1934年9月10日在《接受中央指示及五中全会决议的决议》中指出:“粮食的收集储藏,是争取革命战争最主要的一个任务,在现实情形之下,必须收集和储藏一定数额的粮食,来保证红军战时的给养,才能使红军主力在战略上不受粮食的牵制。如果能够充分动员群众,扩大苏区这个任务可以达到的。党必须采取一切有效方法,为了发展收集粮食的群众运动而斗争。”这个指示充分说明了贮藏粮食的重要性。当年曾任红三军经理处分粮秣员的陈芳烈回忆说:“红三军在黔东的时候,红三军经理处的粮秣科长是王玉林,运输队长是周胜才,职能是专管部队的粮食供给,大概是一匹骡子要负责一个连队。地方苏维埃政府设有粮食委员会,辖粮食储藏所、粮食调查统计处、粮食运输队和种子储藏所。其职能分别为:集中粮食,在适当的地方储藏粮食,注意粮食的节约;调查统计苏区生产粮食的多少及所需的粮食量,规定禁止粮食出口的办法;集中组织人员骡马布袋及运输工具,搞好运输工作,按季节收藏各种粮食种子,发展再生产。贮藏粮食的政策是:尽可能地把没收、征发、捐献、购买的粮食集中起来,最大限度地满足革命战争的需要,坚决反对瞒藏粮食的行为,禁止粮食出口,在动员广大群众自动捐粮的同时坚决反对用命令式要群众捐献。其目的是保证农第六章 财政经济建设

民生活有所提高,限制富农经济的发展,没收地主的粮食。”据老红军肖庆云1说:“在黔东,储粮的方法,除了每个战士有二个米袋之外,还设有军用粮库、地方粮库和临时粮库。”又据老游击队员冉隆昌说:“红三军在枫香溪、沙子坡、火烧桥、南腰界等地都设有军用粮库。南腰界军用粮库设于地主罗秀书家,开始规模不大。随着党、政、军机关及军械所、医院等单位迁驻南腰界,粮库逐渐扩大,木仓装满以后又用围席囤粮。每天100多匹骡马的运输队源源不断的把临时粮库的粮食运往南腰界。到1934年10月底,凡区革命委员会驻地都设有储藏所,大约计储粮10万斤。苏维埃地方政府也都根据储粮数目多少各自设立粮食仓库。规模比较大的主要有白石溪、土地湾、沙子坡、枫香溪、唐家溪等地的粮库,唐家溪粮库由挽杆堡祠堂改建而成,共3间,储粮约3万来斤,由苏维埃粮食委员会吴永启负责管理,任务是保证路过的红军部队,地方游击队和苏维埃用粮的供给,多余的部分运往南腰界军用粮库储藏。为了运输和供给的方便,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先后在一些交通要道设立了临时仓库,规模比较大的主要有木黄、石梁、龙池等十来处。石梁临时仓库是为接待六军团而专门设立的,先后从木黄等地运来200来担稻谷和大米存入临时仓库中,为了保证六军团到来后有足够的粮食供给,石梁人民全体动员,在一周之内,将全部稻谷加工成大米。这个临时仓库保证了六军团全体指战员的食用和随身携 带的粮食供给。龙池临时粮库,设于龙池长丹土,仓库一共储藏二万来斤,是红军干部临时建立起来的。筹集起来的粮食陆续由运输队运往南腰界军用粮库储藏。这样解决了当时苏区的粮食困难,为六军团的到来提供了粮食保证。”

物品贮藏。人们常说“物以稀为贵”,红军在黔东时期,由于敌人的封锁,人民生活物品十分奇缺,特别是文化用品、电池、西药等更为困难。根据这种情况,苏维埃政府制定了统一的贮藏制度,凡属军用品,以及生活必需品,都统一购买,集中在经理处保管,根据需要进行分配供给,但重点是保证战争的胜利和促进生产的发展以及首长工作的需要。

金银钱币的贮藏。这项工作是由经理处负责,由经理处成员兼会计科科长陈希云和经理处成员兼监员兼监护大队队长周胜才(后杜世兴)具体管理。仅监护大队,就有1个营的兵力,数十匹骡马,监护大队的人都配有长枪、手枪和匕首。从湘鄂西没收来的帝国主义国家在华开办的洋行和反动传教士的财产以及攻打黔江、彭水、沿河等地没收军阀地主的贵重物资都归监护大队管理,它 当于全军的金库,随时跟军部行动。监护大队的指战员枪不离身,人不离货。当年曾任监护大队队长的杜第六章 财政经济建设

维老红军说:“我领导的监护大队,是一个营的编制,这些兵个个身强力壮,军事技术过硬,且人人有一绝活,他们擒拿武功高强。是贺老总亲自挑选的。我们的主要任务是管全军的贵重物资,其中有黄金、白银、银元、铜板、布匹、纸币、贵重药材、金银首饰、玉器珠宝等。由我经手保管的金银中,就有大致40来公分长,30来公分宽,10来公分高的6个铁皮小箱,有四个装的是黄金、二个装的是珠宝。”其他贵重物资如银元、白银等都是分类装袋,专人看管,平时建有严格的账目、清单。行军前由陈希云清点数目,固定骡马,一路同行。监护大队所管理的物资,一般情况下不得使用,如要动用,需经军部首长批准,同时有经理处经理签字,由负责人、经办人同时到场才能支付。

(三)审计制度

红三军和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为了加强对财税的管理,经理处、经济部及没收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受首长的委托,对有关单位的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审计。对搞得好的进行表扬,做错的及时指出纠正,对那些贪污浪费,以权谋私的人员进行严肃处理。老红军李文清少将回忆说:“红军在黔东时期,缺少搞经济工作的人员。有个姓谭的俘虏,他是常德人,会打算盘,会做生意,就叫分在经理处当会计。在一次审计工作中,发现他用公款吃喝,受到了撤职查办处理。”通过审计工作,减少了消费性的支出,杜绝了侵吞黔东革命根据地史

公款的违法行为,提高了业务人员的素质。同时克服那种只注重收入不重视支出的错误思想和那种只重视发展生产不重视经营管理的错误作法,以及只重视战争轻视战士生活的官僚主义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