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梯级大斜坡地带,贵州省东北部、铜仁市西南部,有一座充满魅力的小城——石阡县。它宛如一颗遗落在山水之间的明珠,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彩。这里不仅有秀美的自然风光、丰富的自然资源,更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蓬勃发展的现代活力,是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
一、自然地理:山水相依的生态家园
(一)地理位置
石阡县经纬度范围为东经107°44'55\"——108°33'47\",北纬27°17'15\"一27°42'52\" ,地处重要的地理节点。它东邻江口、岑巩县,南接镇远、施秉县,西接凤冈、余庆县,北靠印江、思南县 。县境内东西最大间距达86.6千米,南北间距为47.6千米,总面积2173平方千米 。这样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黔东地区交通与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自古以来,就是连接各方的要道,承载着商贸往来与文化传播的使命。周边各县的不同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形成了石阡独特的文化氛围。
(二)地形地貌
石阡全县地势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态势,龙川河如一条蜿蜒的玉带,自南向北贯穿全境 。县内最高海拔为1869.3米,最低海拔为388.3米,相对高差达1481米 。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塑造出丰富的景观类型。这里不仅有连绵起伏的低山丘陵,还有宁静祥和的山间小盆地和蜿蜒曲折的河谷阶地 。在地貌成因分类上,岩溶地貌占据主导,全县岩溶地貌分布广泛,溶斗、溶洼、溶盆、暗河、落水洞等景观星罗棋布,面积多达1486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68.4% 。东部、南部和西部以低中山为主的山地地貌,山峦叠嶂,峰林如聚;西南部为山地山原地貌,地势较为高亢;中北部沿龙川河一带为丘陵河谷地貌,地势平缓,土地肥沃;西北部沿余庆河西岸为低山丘陵槽谷地貌,景色秀丽。
(三)气候特征
石阡县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全年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无霜期长 。年均气温为17.2c,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为27.1c,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为5.7c 。年均降雨量1113.9毫米,最大降雨量为1577.2毫米,最小降雨量为772.1毫米 。多年年均日照为1069.8小时,最大风速为14米每秒,主导偏南风和东北风风向,无霜期为305天 。这样宜人的气候条件,使得石阡四季都充满生机,无论是春日的繁花似锦,还是冬日的温暖如春,都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感受它的独特魅力。温和湿润的气候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石阡的农作物生长周期长,品质优良,产出的农产品口感鲜美、营养丰富。
(四)自然资源
石阡县自然资源丰富,犹如一座天然的宝库。矿产资源种类繁多,有重晶石、钒矿、铅锌矿、黑滑石、铁矿、煤、大理石等10多种 。其中,石材资源储量大、品质优、品种多,储量达15亿立方米,多达22个品种,石阡红、蜘蛛米黄等11个品种达到国家A类装饰材料标准 ,中国石材协会授予石阡“中国石材产业基地”称号 。石阡温泉更是一大特色资源,已知的自然出露热矿泉18处28个出露点,总流量65升\/秒,最高水温55c 。经科学鉴定,水中富含硒、锶、氡、偏硅酸、锌等20余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水质完全符合国家和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饮用水标准,是全国罕见的饮、浴热矿泉,系国际饮用、医疗双达标矿泉水,是世界少有、中国独有的优质水源地 ,石阡也因此获得“中国温泉之乡”“中国矿泉水之乡”的美誉 。农产品资源同样丰富,“云雾茶”“碧龙茶”“坪山翠芽”“百花苦丁茶”“黄花菜”“松花皮蛋”“泡辣椒”“豆腐乳”等特色农产品闻名遐迩 。此外,石阡县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69.74% ,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佛顶山,这里是众多珍稀动植物的家园,生态环境优美,生物多样性丰富。
二、历史沿革:岁月沉淀的文化印记
(一)先秦时期
石阡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父系氏族公社中晚期尧舜时代,在整个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时期,皆有文字记载 。当时,石阡为梁州之南裔,荆州之西鄙 。战国时期,楚将庄蹻从石阡侵略至且兰,使之成为楚巫黔中地 。庄蹻率领百濮族大迁徙入滇,一部分在牂牁河的乌江流域定居,成为当地的土着先民 。这段历史不仅见证了民族的迁徙与融合,也为石阡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秦汉至南北朝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石阡境内西部设置夜郎县,属于象郡 。两汉时期,石阡东部为武陵郡西缘,西部属于牂柯郡地 。南北朝时期,粱武帝天监年间(502年——519年),汉武陵郡西边的地方分给了南阳郡,治领建昌县 。侯景叛乱后,在武陵,东牂柯郡之间经常有夜郎流民聚居,于是梁设立了夜郡,隶属于武州 。陈时,废除了建昌县,建立了南阳郡 。在这一时期,石阡经历了多次行政区划的调整,不同文化在这里相互交流,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三)隋唐至宋元
隋开皇元年(581年),南阳郡被废除,在石阡设立寿州 。开皇十八年(598年),寿州改名为充州 。唐武德四年(621年),重新设立夜郎县 。唐贞观四年(630年),设立夷州 。宋大观三年(1109年),又重新设立都上县 。元世祖至元初年(1264年一1270年),设立石阡军民长官司在治所 。大德九年(1305年)六月三日,葛彰葛商长官司地发生地震,长官司署迁到河坝场 。泰定三年(1326年),思州土官田仁担任思州宣慰使,领导石阡,葛彰葛商等22长官司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石阡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四)明清时期
洪武五年(1372年),重修元朝筑建的本庄戴家坝“千工堰”,在石壁凿堰通水,使得附近的高低坝田都能得到灌溉 ,这一水利工程的修建,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设立石阡府,分别管辖龙泉县以及石阡、苗民、葛彰葛商3个长官司 。石阡府的设立,标志着石阡在政治上的重要性得到提升。一年后,石阡府设置儒学,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天顺三年(1459年),石阡府费广获得四川乙卯科解元,次年庚辰科又中进士,充任御史,他的名字入载民国《中国人名大辞典》 ,这显示出石阡在文化教育方面取得的成就。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5名江西商人在石阡县修建了万寿宫,这座融合中原文化与黔东风情的建筑瑰宝,不仅是江西商帮在石阡的重要活动场所,也是石阡与外界文化交流的见证 。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知府陆郯撰写《重修玉皇阁记》,记述了僧人黎大恩的活动 。清康熙二年(1663年),废除葛彰葛商长官司 。乾隆七年(1742年),石阡府分别设立7里 。道光二年(1822年),知府夏修恕捐赠自己的俸禄修缮从思南至石阡的驿道 ,改善了交通条件,促进了地区间的交流。清咸丰五年(1858年),此地爆发红号军反清起义事件,这一历史事件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与变革 。清宣统二年(1910年),法国丁神父到石阡传教,在天主堂设立“保婴医馆” 。一年后,石阡府在城外的泗王庙中设立警察公所 ,这些事件体现了当时石阡在文化、社会管理等方面受到的外部影响。
(五)中华民国时期
中华民国五年(1916年),县知事陈德昌将石阡县划为6个区,即城区、小鸡公、本庄、王家寨、龙洞、大地方 。中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建立石阡县立初级中学,为当地培养了大量人才 。一年后,国民党改组贵州省政府,实行行政督察区,石阡划归到铜仁行政督察区 。中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建立石阡县民众教育馆,推动了民众文化教育的普及 。中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石阡实行新县制,设置乡镇保甲 ,进一步完善了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1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三兵团十军二十八师进入石阡县城,石阡解放 。1950年,石阡县人民政府成立,将18个乡镇划为3个区域分辖,设立区公所 。1967年3月19日,石阡的“三一九”派夺取县党大权,石阡开始“文化大革命”,一个月后成立“石阡县革命委员会” 。1998年石阡县被评定为革命老区 ,其在革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得到认可。2008年,石阡县被贵州省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确定为农村改革试点单位 ,积极探索农村发展的新路径。2016年1月14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石阡县的部分乡镇行政区划调整,调整后,汤山镇变成设置汤山街道和泉都街道,将中坝镇设置为中坝街道,将河坝场乡设置为河坝镇,总共3个街道、6个镇、1个乡、9个民族乡 ,进一步优化了行政管理体制。2022年4月,石阡县入选2022年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市、区) ,在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方面发挥示范作用。
三、民族风情:多元融合的文化盛宴
(一)民族构成
石阡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居住着仡佬、侗、苗、土家等12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4% 。各民族在这里和谐共处,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在石阡的乡村,常常能看到不同民族的村落相邻而居,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关系。例如,在一些传统节日里,各民族同胞会共同参与庆祝活动,分享各自的美食和文化习俗。
(二)民族文化
1. 仡佬族文化:仡佬族是石阡最具代表性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仡佬毛龙节是仡佬族的重要节日,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毛龙制作工艺精湛,造型独特,在节日期间,人们舞动毛龙,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仡佬族的敬雀节也别具特色,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祭祀活动,表达对鸟类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仡佬族的情歌更是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情,歌词质朴,旋律优美,是仡佬族青年男女表达爱情的重要方式 。
2. 侗族文化:侗族的“悄悄年”是石阡侗族独特的习俗。在春节期间,侗族同胞会举行各种神秘而有趣的活动 。他们会悄悄地准备年货、打扫房屋,在除夕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举行简单而庄重的祭祀仪式 。此外,侗族的鼓楼建筑也是其文化的重要象征,鼓楼造型独特,工艺精湛,是侗族人民聚会、议事的重要场所 。
3. 苗族文化:苗族的芦笙舞是石阡民族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苗族同胞在重大节日和庆典活动中,会身着盛装,跳起欢快的芦笙舞 。芦笙舞动作优美,节奏明快,展现了苗族人民的热情奔放和对生活的热爱 。苗族的刺绣工艺也十分精湛,苗族妇女用她们灵巧的双手,在布料上绣出各种精美的图案,这些刺绣作品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是艺术品 。
4. 土家文化:土家摆手舞是土家族的传统舞蹈,动作简洁有力,节奏明快 。在摆手节期间,土家族同胞会聚集在一起,跳起摆手舞,祭祀祖先,祈求平安 。土家的吊脚楼建筑也独具特色,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既美观又实用 。
(三)民族节日
1. 石阡仡佬毛龙节: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至十五期间举行,是仡佬族祭祀祖先、祈求平安和丰收的盛大节日 。节日期间,人们举行庄重的祭龙仪式,随后舞龙队伍走街串巷,进行舞龙表演 。毛龙造型独特,由龙头、龙身、龙尾组成,龙身一般用竹篾编制,外糊彩纸 。舞龙者身着传统服装,动作矫健,龙在他们的舞动下,时而腾飞,时而盘旋,场面十分壮观 。
2. 侗族“悄悄年”:春节期间,侗族同胞从腊月二十九开始,就悄悄地准备过年 。他们不贴春联,不放鞭炮,一家人静静地度过除夕夜 。初一早上,晚辈要向长辈拜年,长辈会给晚辈压岁钱 。从初二开始,侗族同胞会走亲访友,互相拜年,交流感情 。在“悄悄年”期间,侗族同胞还会举行各种传统活动,如唱侗歌、演侗戏等 。
3. 苗族芦笙节:苗族芦笙节是苗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农历正月十六至二十期间举行 。节日期间,苗族同胞身着盛装,聚集在芦笙场上 。芦笙手们吹奏着芦笙,苗族青年男女则围绕着芦笙手,跳起欢快的芦笙舞 。芦笙舞有多种形式,如单人舞、双人舞、集体舞等,动作优美,节奏明快 。此外,芦笙节上还会举行斗牛、斗鸡、赛马等传统活动,场面热闹非凡 。
四、经济发展:蓬勃兴起的产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