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市属革命老区江口县基本情况概述(2 / 2)

江口县以生态农业为发展方向 ,大力发展生态茶、冷水鱼、中药材三大主导产业和蛋鸡养殖 。生态茶种植面积达17.48万亩 ,建成全国最大的抹茶基地 。贵茶集团顺利通过AIb认证 ,荣获贵州省第三届省长质量提名奖 ,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单体抹茶精制车间、西南地区最大的茶叶冷藏库 ,抹茶产业正朝着百亿级迈进 。茶叶从种植、采摘到加工,都严格遵循生态标准 ,确保了茶叶的品质 。每到采茶季节,漫山遍野都是采茶女忙碌的身影 。

冷水鱼规模化养殖净水面700亩 ,建成冷水鱼养殖基地13个 ,年产冷水鱼7320吨 ,产量占全省四分之一以上 ,成为全省最大的冷水鱼养殖基地 ,是省委、省政府批准的全省唯一一个“一县一业”冷水鱼产业县 。依托境内优质的水资源 ,引进先进的养殖技术和设备 ,养殖的三文鱼、鲟鱼等冷水鱼肉质鲜美 ,深受市场欢迎 。

中药材种植面积达4.58万亩 ,建成黄精种植基地1万余亩、淫羊藿种植基地1千余亩、缬草种植基地860亩 ,建成全国最大的淫羊藿育苗育种基地 。官和乡蛋鸡养殖场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 。同时,积极发展生态特色食品产业 ,成功引进铜仁追花族科技有限公司 ,全力打造“中国蜜都”追花族蜂蜜加工基地 。

此外,江口县还积极推动农旅融合发展 。在太平镇等地,打造了一批集观光、采摘、体验为一体的生态农业观光园 。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田园风光 ,采摘新鲜的水果和蔬菜 ,品尝农家美食 ,感受乡村生活的乐趣 。通过农旅融合 ,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还提升了农业产业的附加值 。

(二)工业进步

江口县致力于构建以梵净抹茶、健康饮用水2个10亿级产业为引领 ,以健康医药、绿色建材、旅游商品、制造加工为支撑产业的“2 + 4”绿色工业发展体系 。农夫山泉、屈臣氏等龙头饮用水生产企业落户江口 ,农夫山泉拥有两条33万吨无菌生产线 ,获评省级“绿色工厂” 。年产60万吨小分子水生产线、年产30万吨平寨矿泉水生产线也已建成投产 ,目前正在筹建农夫山泉二期项目 ,奋力打造50亿级健康饮用水产业 。这些企业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 ,严格控制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 ,实现了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

在健康医药产业方面 ,依托丰富的中药材资源 ,引进了一批医药企业 ,开展中药材的深加工 。开发出了一系列中药饮片、中成药和保健品 ,提高了中药材的附加值 。绿色建材产业也发展迅速 ,利用当地的矿产资源 ,生产环保型建筑材料 ,满足了市场对绿色建筑材料的需求 。

同时,江口县不断加强工业园区建设 ,完善基础设施配套 ,优化营商环境 。吸引了众多企业入驻 ,形成了产业集聚效应 。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 ,推动企业技术创新 ,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

(三)服务业繁荣

1. 旅游业

云舍景区坐落在梵净山脚下 ,是一个集山、水、洞、民俗文化于一体的古朴村寨 。村内居民以土家族为主 ,至今还流传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法造纸 。游客来到这里,可以走进古造纸作坊,亲手体验构皮浸泡、蒸煮、舂捣、抄纸等传统造纸工序,感受千年技艺的魅力;沿着村寨里蜿蜒的石板路漫步,欣赏土家特色的吊脚楼建筑,这些建筑飞檐翘角,木雕窗花精美绝伦,尽显土家工匠的精湛技艺;在神龙潭畔驻足,看这一汪清泉四季不涸,时而碧波澄澈,时而暗涌翻腾,充满神秘色彩。此外,云舍还定期举办土家族摆手舞表演、山歌对唱等民俗活动,让游客沉浸式体验浓郁的民族风情。

寨沙侗寨则是江口另一个极具特色的旅游村寨。整个村寨依河而建,一栋栋灰瓦白墙的侗家木楼错落有致,寨前宽阔的广场中央矗立着高大的鼓楼,成为村寨的标志性建筑。每到夜晚,鼓楼灯火通明,侗族同胞们身着盛装,围着篝火载歌载舞,游客可以加入其中,学跳侗族多耶舞,感受侗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寨内的农家乐、民宿各具特色,游客既能品尝到酸汤鱼、腌鱼腊肉等地道的侗家美食,又能在舒适的环境中享受悠闲的乡村生活。

在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方面,江口县不断加大投入。建成了多个高标准的游客服务中心,配备了专业的导游团队、完善的交通换乘系统和先进的智能导览设备,为游客提供全方位、便捷的服务。大力发展旅游交通,开通了多条景区直通车线路,实现了景区与高铁站、汽车站的无缝对接;在景区周边建设了大型停车场,缓解了旅游旺季停车难的问题。同时,积极推进“旅游 +”融合发展,将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等产业深度融合,举办了梵净山国际马拉松、山地自行车赛、民俗文化节等一系列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进一步提升了江口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023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200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超200亿元,旅游业已成为江口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2. 现代服务业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江口县的现代服务业也迎来了快速发展期。在交通物流领域,依托便捷的高速公路和铁路网络,积极打造黔东地区重要的物流节点。建成了多个现代化的物流园区,引进了顺丰、圆通等知名物流企业,构建了覆盖城乡的物流配送体系。这些物流园区集仓储、分拣、配送、信息服务等功能于一体,为当地农产品外销、旅游商品流通和工业产品运输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服务。特别是在农产品物流方面,通过建设冷链物流设施,解决了茶叶、冷水鱼、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的保鲜运输难题,使得江口的优质农产品能够快速、新鲜地送达全国各地市场。

电子商务发展势头强劲,江口县建成了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整合了全县的电商资源,为企业和创业者提供技术培训、品牌培育、营销推广等一站式服务。积极培育本土电商企业和农村电商带头人,鼓励农民通过直播带货等形式销售特色农产品。利用抖音、淘宝、拼多多等电商平台,“江口抹茶”“梵净山冷水鱼”等特色产品的线上销售额逐年攀升。2023年,全县农产品网络销售额突破5亿元,电商产业带动了5000余人就业,成为促进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金融服务不断完善,各大商业银行纷纷在江口设立分支机构,推出了一系列针对旅游、农业、小微企业的特色金融产品,为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同时,保险、证券等金融业态也日益丰富,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有效满足了不同群体和企业的金融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金融保障。此外,餐饮、住宿、商贸等传统服务业也在不断提质升级,一批高端酒店、特色民宿和商业综合体相继建成开业,满足了游客多样化的消费需求,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的服务功能和品质。

五、社会事业:幸福民生的坚实保障

(一)教育事业

江口县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持续加大教育投入,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在学前教育方面,大力实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工程,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30余所,新增学位4000余个,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5%以上。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园模式,以县城优质幼儿园为龙头,带动乡镇幼儿园协同发展,通过教师交流、资源共享等方式,缩小城乡学前教育差距。同时,注重幼儿园特色发展,将民族文化融入学前教育课程,开设了土家族摆手舞、侗族大歌等特色兴趣班,让幼儿从小感受本土民族文化的魅力。

义务教育阶段,全面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和优质均衡发展。近年来,累计投入资金8亿余元,新建、改造中小学教学楼、宿舍楼、运动场等基础设施,所有学校均配备了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图书室等功能室,实现了“班班通”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全覆盖。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特岗教师招聘、人才引进、教师培训等多种方式,不断优化师资结构,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实施“名师工程”,培养了省级骨干教师20名、市级骨干教师50名,发挥名师引领作用,带动全县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升。全县义务教育巩固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6%以上,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城乡学生都能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江口县中等职业学校开设了旅游服务与管理、茶叶生产与加工、电子商务等特色专业,与县内旅游企业、茶叶企业、电商企业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建立了多个实训基地,推行“订单式”培养模式。学生在校期间既能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又能在企业进行实习实践,毕业后可直接上岗就业,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8%以上。同时,学校还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面向农村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等群体,开展茶叶加工、烹饪、美容美发等技能培训,年培训人数达2000余人次,为地方产业发展培养了大量实用型技能人才。

(二)医疗卫生

江口县着力构建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在县级层面,县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二级甲等综合医院,拥有核磁共振、64排ct等先进医疗设备,能够开展心脏介入、脑肿瘤切除等复杂手术;县中医医院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建设了省级重点专科3个,在针灸推拿、中医康复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特色,为患者提供优质的中医药服务。

在乡镇和村级,实现了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全覆盖,每个乡镇卫生院都配备了dR、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基本医疗设备,具备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村级卫生室“一村一室”达标率100%,乡村医生定期接受业务培训,能够为村民提供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和健康管理等服务。同时,积极推进医共体建设,以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为龙头,与乡镇卫生院组建紧密型医共体,实现了人才、技术、设备等资源的共享,提升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8%以上,全面落实医保报销政策,推行“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就医。深入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组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100余个,重点为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70%以上,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此外,江口县还积极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卫生应急等工作,有效提升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为全县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三)文化事业

江口县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发展,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均达到国家三级馆标准,为群众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服务。县文化馆每年举办各类文艺培训、展览、演出等活动200余场次,内容涵盖舞蹈、音乐、书法、绘画等多个领域,培训文艺骨干3000余人次,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图书馆藏书量达12万余册,开通了数字图书馆服务,读者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随时随地借阅图书,实现了线上线下阅读资源的共享;博物馆收藏了大量反映江口历史文化的文物,通过举办“江口历史文化展”“民族民俗文物展”等主题展览,生动展示了江口的发展历程和民族文化特色,成为人们了解江口的重要窗口。

在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方面,实现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每个村都建有文化广场、农家书屋和健身设施,文化广场成为村民开展广场舞、篮球赛等文体活动的主要场所;农家书屋藏书丰富,涵盖了农业技术、文学艺术、科普知识等多个类别,为村民提供了学习知识、提升技能的平台。文化惠民活动丰富多彩,“文化下乡”“戏曲进乡村”“非遗展演”等活动常态化开展,年均演出300余场次,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基层、贴近群众。同时,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建立了非遗传承基地10个,培养非遗传承人50余名,土家族古法造纸、苗族银饰锻造等非遗项目得到了有效保护和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发展,让古老的非遗技艺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四)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着成效,形成了内畅外联的交通网络。杭瑞高速、铜大高速穿境而过,实现了与周边城市的快速通达;县乡道路全部实现油路或水泥路硬化,通村公路、通组公路覆盖率均达到100%,农村公路“组组通”工程全面完成,彻底解决了群众出行难问题。同时,积极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对县乡道路进行提质改造,打造了多条美丽农村路示范线路,不仅改善了交通条件,还串联起了乡村旅游景点,促进了乡村旅游发展。在水运方面,依托锦江航道,规划建设了一批码头和水运设施,为水上旅游和货物运输提供了新的途径。此外,随着铜仁凤凰机场的不断发展,江口县与全国各地的空中联系也更加紧密,进一步提升了区域交通的便捷性。

水利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实施了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等重点水利工程。全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以上,通过建设集中供水工程、安装净化消毒设备等措施,保障了群众的饮水安全;完成了太平河、闵孝河等中小河流的综合治理,新建和加固堤防50余公里,河道防洪能力显着增强,有效保护了沿岸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积极推进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灌溉条件,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电力供应稳定可靠,建成了110千伏变电站2座、35千伏变电站5座,完成了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实现了城乡供电一体化。通过优化电网结构、提高供电设备智能化水平,有效解决了农村低电压、供电可靠性差等问题,满足了居民生活和产业发展的用电需求。通信网络实现全覆盖,4G网络覆盖所有行政村,5G网络在县城和重点乡镇全面铺开,光纤宽带入户率达到95%以上。全县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9%以上,群众能够及时获取各类信息,享受现代数字生活带来的便利,为数字经济发展和智慧社会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六、生态保护:绿水青山的守护之路

江口县始终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将生态保护作为立县之本,全力守护好梵净山这一珍贵的自然遗产和生态屏障。在梵净山保护区,建立了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划定核心保护区、缓冲区和实验区,严禁在核心保护区内进行任何开发建设活动,对缓冲区和实验区的建设项目进行严格审批和监管。加强保护区的管护力量,组建了专业的护林队伍,配备了无人机、红外监测设备等先进管护装备,运用“人防 + 技防”相结合的方式,对保护区进行全方位、全天候监测,严厉打击非法采伐、盗猎、破坏生态环境等违法行为。近年来,通过持续保护,梵净山的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修复,黔金丝猴种群数量从700余只增长到1300余只,珍稀植物资源也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繁衍。

在全县范围内,大力推进植树造林和生态修复工程。“十三五”以来,累计完成营造林20万亩,森林覆盖率从72%提升至77%。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项目,引导农民发展林下经济,在保护生态的同时实现增收致富。全县林下种植中药材、食用菌等经济作物面积达5万亩,林下养殖蜜蜂、家禽等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山上有林、林下有草、草中有药、药中有畜”的立体生态产业模式。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平方公里,有效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

在水环境治理方面,全面推行河长制,建立县、乡、村三级河长体系,各级河长定期开展巡河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河道管理中的问题。实施锦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开展河道清淤、岸线整治、排污口治理等工作,关闭取缔沿河污染企业和养殖场20余家,建设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主要河流水质稳定保持在2类以上。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设立警示标志,建立水源地保护长效机制,确保群众饮水安全。

此外,江口县还积极倡导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强生态环保宣传教育,通过举办生态文化节、环保知识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提高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在产业发展中,严格执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坚决拒绝高污染、高能耗项目入驻,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循环经济。如今的江口,天更蓝了、山更绿了、水更清了,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成为人们向往的生态宜居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