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路”的建成,和“安居工程”的启动,像两剂强心针,彻底点燃了整个云州百姓的热情。
但,苏清浅和夜玄凌都清楚,无论是修路,还是建房,都只是,解决了“一时”的问题。
想要让这片土地,真正地,长治久安。
最核心,也最根本的问题,只有一个。
——那就是,让所有的人,都能,吃饱饭。
云州,地处江南,土地肥沃,本不该,为粮食发愁。
但,因为之前,官吏的盘剥,和豪强的兼并。大量的良田,都荒废了。而那些,还在耕种的佃户们,用的,却依旧是,最原始,也最低效的耕种方式。
一亩地,辛辛苦苦,一年到头,产出的粮食,交完租子和税,剩下的,连果腹,都勉强。
这,才是导致云州,贫穷和动乱的……根源。
……
这一日,知府衙门的后院,被临时,改造成了一片,小小的“试验田”。
苏清浅,正带着赵工匠,和几个从“建设兵团”里,挑选出来的、最有经验的老农,围在一堆,她从系统商城里,忍痛,用为数不多的功德值,兑换出来的“种子”前,研究着。
那些种子,颗粒饱满,呈金黄色,看起来,与大燕王朝,现在普遍种植的“春小麦”,并无太大的区别。
“苏……苏小姐,”一位姓张的老农,看着那些种子,有些不确定地问道,“您……您确定,这……这种麦子,现在,种下去,真的,能活吗?”
现在,早已过了春耕的时节。
秋种冬收,对于他们这些,种了一辈子地的老农民来说,简直是,闻所未闻的奇事。
“张大爷,您放心。”苏清浅笑着,拿起一把种子,解释道,“这种麦子,和我给它的名字一样,叫‘冬小麦’。”
“它,最大的特点,就是,耐寒。”
“我们,在秋天,将它种下。它会在冬天来临之前,长出幼苗。然后,利用整个冬天的休眠,来积蓄养分。等到,来年开春,天气一回暖,它就会,以一个,比春小麦,快上数倍的速度,疯狂地生长,成熟!”
“而且,它的产量,至少,是春小麦的……两倍以上!”
“什么?!产量是春小麦的两倍?!”
所有听到这话的老农,都倒吸了一口凉气,眼中,是难以置信的震惊。
他们看着苏清浅,像是在看一个,说胡话的疯子。
而一旁的赵工匠,在经历了“水泥”的洗礼之后,早已,对这位苏小姐,产生了,近乎于“盲目”的崇拜。
他看着那些质疑的老农,忍不住,替苏清浅,辩解道:
“你们懂什么!苏小姐她,是天上的仙女!她说能种,就一定能种!她说产量能翻倍,就一定能翻倍!”
苏清浅闻言,有些哭笑不得。
她知道,光靠说,是无法,说服这些,思想早已根深蒂固的老农民的。
她,需要用事实,来证明。
“这样吧,”她说道,“我们,就在这后院,开垦出两块试验田。一块,我们按照老方法,种上春小麦。另一块,我们就用我的新方法,种上这冬小麦。”
“到时候,哪种方法好,哪种产量高,我们,一比,便知。”
这个提议,合情合理,让那些老农们,也无话可说。
于是,一场关于“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小小的“对赌”,便在这知府衙门的后院,悄然展开了。
……
有了良种,下一步,自然,就是……工具的革新。
苏清浅知道,想要,在短时间内,将云州所有荒废的土地,都重新开垦出来,光靠现在这种,需要两头牛,三个人,才能勉强拉得动的“直辕犁”,效率,实在是太低了。
她,需要一种,更先进,更省力,也更高效的……新式农具。
而这个,对她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
她再次,将自己,关进了书房。
凭借着,她那早已被“过目不忘体验卡”强化过的大脑,和上辈子,在农业博物馆里,看到过的记忆。
她很快,就将一幅,结构精巧,设计合理的图纸,给画了出来。
那,正是在另一个世界的历史上,被誉为“农业革命的里程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