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隼在空中盘旋了片刻,似乎对火光的突然消失感到疑惑。它发出一声不甘的嘶鸣,但最终没有再俯冲下来,而是转而将目标锁定在了那些被林羽驱散的、慌乱跳动的蛙群上。它猛地向下俯冲,锋利的爪子瞬间抓住了一只巨大的青蛙,然后带着猎物,划破夜空,消失在远处的黑暗中。
林羽瘫坐在泥泞中,大口地喘息着,全身都被冷汗浸透。虽然躲过了一劫,但他的心却在滴血。那些被蛙群啃食的幼苗,在黑暗中显得那样脆弱。他知道,失去了火把的威慑,蛙群很快就会卷土重来,将他的农田彻底毁坏。
他陷入了痛苦的“两难”抉择。护苗,则可能引来更强大的掠食者,威胁自身生命。防鹰,则意味着放弃农田,眼睁睁看着心血被毁。
最终,林羽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他无法同时应对来自地面的蛙灾和来自空中的鹰隼。他必须放弃外围的田地,集中保护核心区。
他挣扎着爬回山洞,取出备用的火把,点燃它们。然后,他将火把沿着山洞口和核心耕种区的边缘插好。火光在黑暗中摇曳,形成一道明亮的防线。他知道,火光对变异生物具有威慑作用,至少能够保护山洞内部和最核心的几块试验田。
他将这次“蛙灾夜袭”的遭遇,包括“暴雨引发蛙类迁徙,洞外密集蛙群啃食幼苗,林羽用火把驱赶但惊扰掠食者(鹰隼偷袭)”,以及“两难:护苗还是防鹰?最终选择放弃外围田地,集中保护核心区”的艰难抉择,都详细地记录在了“败者之碑”上。这面墙,已经成为他在这片废土上,每一次直面生态失衡,并在绝境中做出取舍的真实写照。
第二天清晨,当林羽走出山洞时,眼前的一切让他心如刀绞。山洞外围的农田,已经被蛙群啃食得面目全非。那些刚刚萌芽的幼苗,此刻只剩下光秃秃的茎秆和被泥浆覆盖的残骸。泥土上,密密麻麻地布满了大小不一的蛙印,甚至还有几只被鹰隼遗落的蛙类尸体。
他知道,这意味着他将失去大量食物储备。之前抢救回来的土豆片,虽然勉强维持了口粮,但发芽率的丧失,加上这次幼苗的毁坏,使得他未来的粮食来源变得更加不稳定。资源短缺的威胁,在这场蛙灾中被放大到了极致。
林羽站在一片狼藉的农田前,心中的无力感再次涌上心头。然而,他也从中得到了深刻的教训:在末世中,有限的资源和力量,意味着他必须做出取舍。他不可能保护所有的一切,他必须学会集中力量,保护最重要的核心。
他开始重新规划他的生存策略。既然外围的田地容易受到袭击,他就要想办法在山洞内部或者更安全的地方开辟新的耕种区。他甚至考虑,是否可以在山洞上方,那个地势更高的区域,开辟一些新的梯田,那里可能更安全,也更容易受到保护。
此外,他也开始思考,如何才能更有效地防御这些小型的、密集的生物群体。火把虽然有效,但不能兼顾。他需要一种能够长时间、大范围驱赶蛙类的方法。或许,可以利用一些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植物来制作驱虫剂,或者在田埂上设置一些能够震动或发出声音的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