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重新搭建了过滤池,这次他改用苔藓+炭灰分层净化。他在底部铺设一层粗砂石,然后铺上厚厚的苔藓层,接着是一层细沙,最上面则是一层捣碎的炭灰。他希望通过多层过滤,能够更有效地去除水中的杂质和异味。
他再次将溪水引入过滤池。这次,过滤后的水明显清澈了许多,水流也变得相对顺畅。林羽尝了一口,水质确实有所改善,但仍残留腥味。这种腥味很淡,但依然存在,让他感到一丝不安。他知道,这可能意味着水中还含有肉眼不可见的有害物质。
他将这次“毒试错”的改进尝试,包括“改用苔藓+炭灰分层净化(仍残留腥味)”的成果,都详细地记录在了“败者之碑”上。他虽然取得了进展,但心中的警惕并未放松。
尽管水中仍残留腥味,但林羽迫切需要水源。他的饮用水储备已经不多了。他权衡再三,决定冒险饮用少量过滤后的溪水。他小心翼翼地喝了几口,然后等待着身体的反应。
起初,并没有任何异常。林羽以为自己成功了。然而,几个小时后,他的身体开始出现剧烈的不适。他感到腹部绞痛,喉咙干涩,全身发热。紧接着,他开始腹泻三天!
这三天,林羽几乎无法离开山洞,身体极度虚弱,完全丧失了行动能力。他感到头晕目眩,意识模糊,甚至无法保持清醒。他知道,他中毒了。
在腹泻稍微缓解后,林羽强撑着虚弱的身体,回想起中毒时的症状。腹泻、头晕、虚弱,这些都指向了某种神经系统或消化系统毒素。他推断污染源含未知神经毒素。这种毒素可能并非直接导致死亡,而是通过干扰神经系统或消化系统功能,让人体逐渐衰弱,最终走向死亡。这比单纯的剧毒更加可怕,因为它具有隐蔽性和持续性。
他将这次“毒试错”所付出的惨痛代价,包括“饮用后腹泻三天,推断污染源含未知神经毒素”的后果,都详细地记录在了“败者之碑”上。他意识到,外界的污染远比他想象的更复杂,甚至可能存在他从未接触过的全新毒素。
这次对溪水净化的尝试和因此付出的健康代价,标志着林羽正式进入了第三卷“外界冲击”的核心逻辑——山洞外的危机,特别是污染的严峻性。他不仅要面对物理层面的污染,更要应对未知生物毒素带来的威胁。这次经历也迫使他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博弈,学会更谨慎地对待外界资源,并对未知的污染源保持高度警惕。他对“未知神经毒素”的推断,也为后续章节埋下了伏笔,预示着他将要面对的,将是远超以往的、来自生物层面的复杂挑战。
林羽并未因此而自满。他知道,水源问题依然没有彻底解决。他开始思考,除了物理过滤,还有没有其他更高级的净化方式?比如,利用高温煮沸是否能去除神经毒素?或者,他是否需要寻找一种天然的解毒剂?他甚至想到了,如果能够找到污染源头,那将是更彻底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