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月后,当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时,林羽惊奇地发现,“味觉墓碑”附近的土地,比农田其他区域的土壤更加肥沃。那些埋入土中的腐烂食物,经过漫长冬季的分解,已经完全转化为养分,滋养着这片土地。
就在“味觉墓碑”的旁边,一些新种植的土豆种子,正焕发出勃勃生机。它们从泥土中钻出,嫩绿的新生的土豆藤顽强地向上攀爬,叶片在阳光下闪耀着生命的光泽。而就在这些生机勃勃的土豆藤旁边,一些腐烂的咸鱼骨,依然若隐若现地暴露在土层表面,成为过去失败的残余。
这种对比是如此鲜明而强烈。腐烂的咸鱼骨,象征着过去的失败、浪费和生命的消逝;而新生的土豆藤,则代表着希望、重生和未来的食物来源。这不仅仅是物质的转化,更是生命在末世中顽强不息的循环。林羽看着这幅景象,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他感到一种敬畏,对生命的敬畏,对自然循环的敬畏。他意识到,即使是失败和腐烂,也并非毫无意义,它们可以转化为新的生机。
他将这次“味觉墓碑”所带来的深刻感悟,包括“腐烂的咸鱼骨与新生的土豆藤形成鲜明对比”的州隐喻,都详细地记录在了“败者之碑”上。这面墙,已经成为他在这片废土上,每一次直面末世的残酷与希望,并最终找到生存哲学的真实写照。
这次对失败腌制品的处理和“味觉墓碑”的设立,标志着林羽在“日常耕耘”阶段,对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平衡的认知达到了新的高度。他不再仅仅是被动地应对生存危机,而是开始主动地利用废弃物,将其转化为新的生机。这种对末世生态的深刻理解和利用,进一步凸显了第二卷核心逻辑中“平静表象下暗藏生态失衡”的深层含义,以及在失衡中寻求新的平衡的努力。
然而,林羽并未因此而自满。他知道,埋葬腐烂食物作为肥料,只是一个初步的尝试,如何更高效、更科学地进行堆肥,以及如何避免潜在的病菌滋生,都是他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他开始思考,是否能找到一些特殊的微生物,来加速有机物的分解过程?或者,构建一个更封闭、更专业的堆肥系统,以确保肥料的质量和安全性。
此外,林羽也开始关注除了食物残渣之外的其他有机废弃物的利用。他知道,末世的资源是有限的,他需要学会如何将一切可利用的废弃物转化为有用的资源。他甚至想到了,如果能够利用这些有机物来培育一些特殊的变异菌类,那将是更高级别的资源利用能力。他对“味觉墓碑”的深入探索,也预示着他将在“日常耕耘”的道路上,不断精进和突破,以应对末世中无尽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