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新作物试种成功(1 / 2)

马和将移民分为二十个屯垦队,每队配备建筑师、农学家和武备人员,依山川走势划定城镇基址。

首座城镇“大明城”选址在河流交汇的平原地带,移民们先用罗盘定位,以石灰粉勾勒出方正的城郭轮廓。

土着部落起初对这种大规模建设充满好奇,常在远处观望。

当他们看到大明工匠起窑烧石,炼制水泥,建成成坚不可摧的墙体时,不禁发出阵阵惊叹。

部落首领主动派出年轻族人帮忙运送建材,移民们则手把手教他们使用独轮车、滑轮组等省力工具。

城镇建设遵循“以农为本,工商并行”的理念。

中心区域建造文庙、官署和市集,外围是整齐排列的民居,城郊则开辟农田、果园与牧场。

移民们带来的铁犁、水车极大提高了农耕效率,他们还将中原的“垄作法”“代田法”传授给土着人,土着人则将在玉米地里套种豆类、南瓜,教授给大明人,形成互利共生的生态种植系统。

教化工作同步展开。每座城镇设立“明伦堂”,夫子们白天教授汉字、算术,晚上则围着火堆讲述华夏历史与先贤故事。

土着孩童最初对毛笔书写感到陌生,常将墨汁弄得满脸都是,但很快就被汉字的奇妙结构吸引。

当他们用稚嫩的笔触写出“人”“田”“家”等字时,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

手工业的传播更是拉近了两个族群的距离。纺织匠人教授土着妇女使用纺车、织机,将棉麻纺成细腻的布料。

陶工们在河边建起龙窑,烧制出色彩斑斓的瓷器,铁匠铺里,火红的铁水在砧台上翻飞,打造出锋利耐用的农具和兵器。

作为交换,土着人分享了他们精湛的皮革加工、羽毛编织技艺,这些文化元素逐渐融入新大陆的日常生活。

为增进理解,马和推行“文化互鉴”制度。每年春秋两季,组织大明移民与土着部落举办“文明交流会”。

会上,移民展示针灸、活字印刷等技艺,当大明医师以接骨术帮助受伤的部落勇士,并治好土着人的顽疾,不同文明间的偏见与隔阂悄然消融。

随着时间推移,新大陆上的城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从沿海的通商口岸“望海镇”,到内陆的农业重镇“丰乐城”,再到扼守交通要道的军事堡垒“镇边寨”,数百座城镇构成了庞大的治理网络。

各城之间修筑驿道,设立驿站,形成贯通东西的交通动脉。

在城镇建设中,始终贯彻“和谐共生”的原则。每开辟新的聚居点,都与土着人共享,禁止随意砍伐森林、破坏水系。

移民们还帮助部落建造蓄水塘、架设桥梁,改善生活条件。

这种尊重与互助,让越来越多的土着人主动学习汉语,融入城镇生活,有的甚至通过科举考试,成为地方官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