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分拣革命:人力传送带首次投入使用(2 / 2)

他立刻召集工匠改良工艺,要求滚筒表面必须用砂纸由粗到细打磨七遍,再涂抹三层蜂蜡,确保触感如婴儿肌肤般顺滑。同时,他还让铁匠在滚筒两端加装铜制护圈,进一步减少摩擦。第二次尝试时,传送带倒是顺利运转起来,却因人力驱动节奏不统一,导致货物在传送带上堆积碰撞,现场一片混乱。林远见状,陷入沉思,最终想到一个巧妙的办法:让擅长击鼓的镖师在一旁敲击节拍,伙计们随着鼓点匀速转动摇杆,这才解决了动力协调的问题。

经过整整十五天的反复调试,初代人力传送带终于成型。这条长二十丈的“钢铁巨龙”盘踞在仓库中央,由八组滚筒串联而成,两侧分布着十二个标有不同地名的分拣滑道。每个滑道出口都安装了可调节角度的挡板,能根据货物重量控制滑行速度,下方还铺着厚厚的棉垫,防止磕碰。为了方便夜间操作,林远还命人在传送带上方悬挂了数十盏油灯,特制的灯罩能聚光,照亮每一个角落。

正式启用当天,扬州城半数商户都收到了观礼邀请。仓库门前张灯结彩,鞭炮声此起彼伏,硝烟散去后,林远站在高台上,大声宣布:“今日起,天元镖局启用‘乾坤分拣阵’!无论货物多少,一盏茶内必能完成分类!”

第一车货物运来,是来自徽州的三百箱茶叶。八名伙计在入口处将木箱放上传送带,麻绳在滚筒的带动下发出“吱呀”声,货物缓缓移动。当箱子经过标有“京城”的分拣口时,负责此处的老周眼疾手快,用特制的长柄木钩一勾,木箱便顺着滑道稳稳滑入指定区域。整个过程行云流水,看得围观商户目瞪口呆,不时发出阵阵惊叹。

“这……这简直是神仙手段!”苏州绸缎庄的胡老板掏出帕子擦了擦额头的汗,“以往我们的货要分拣两个时辰,现在……”他话音未落,第二车瓷器已经完成分拣,效率比人工快了整整十倍。

然而,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随着传送带的持续运转,新问题接踵而至。夜晚气温骤降,麻绳因低温变硬断裂;滑道接口处因木材收缩出现缝隙,导致货物卡壳;人力驱动时间过长,伙计们疲惫不堪,难以维持匀速转动。林远带领工匠日夜攻关,在麻绳中混入牛筋增强韧性,又研制出一种特殊的防冻蜡,涂抹后能抵御严寒;在滑道接口加装铜制滚轮,确保货物顺畅通过;还设计了“三班轮岗”的人力驱动制度,每班次配备一名监工,用沙漏计时,确保传送带昼夜不停。

更关键的是,他建立了一套严格的操作规范。每个分拣口都挂着图文并茂的《分拣十二要诀》,详细标注不同货物的投放方式,比如易碎的瓷器要用双手平稳托起,轻放轻取;沉重的铁器则需借助杠杆工具搬运。伙计们上岗前必须通过模拟训练,在沙盘上反复练习钩货、推箱的动作,考核合格才能正式上岗。林远还设立了“分拣状元榜”,每月评选效率最高、零失误的员工,给予丰厚奖励,激发大家的积极性。

徽商得知消息后,派出眼线伪装成商户前来打探。林远将计就计,故意展示一些无关紧要的“缺陷”,比如在传送带末端设置容易卡顿的假装置,同时把真正的核心技术——可调节式承重滑轮和防滑麻绳编织法,藏在最不起眼的角落。眼线回去后依葫芦画瓢,结果做出的传送带不是运转不畅,就是频频断裂,反而让徽商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

三个月后,天元镖局的分拣效率达到了惊人的高度:单日处理货物量突破五千箱,错发率从原先的8%降至0.5%。更重要的是,这套系统大幅减轻了伙计们的劳动强度。以往分拣一天,累得连饭碗都端不稳,现在通过合理轮岗,大家还有精力在工余时间学习识字算账。林远还专门聘请了夫子,在镖局内开设夜校,教授伙计们文化知识和简单的算术,提升整体素质。

林远并未满足于此。他在传送带旁增设了“货物预检台”,安排专人用特制的探尺检查货物内部,防止夹带违禁物品;用天平精确称重,确保货单与实物一致。又在出口处设置“复核关卡”,用活字印刷的标签与货单一一核对,每个标签都印有独特的防伪标记。整个分拣流程形成了闭环管理,每箱货物的流转都能追溯到具体责任人,一旦出现问题,立刻就能查明原因。

随着传送带的成功,林远开始谋划更大的布局。他让工匠改良设计,制造出适用于不同场景的传送带:码头装卸用的巨型滚轮传送带,配备了可升降的支架,能适应不同高度的船只;仓库存储用的折叠式传送带,不用时可以轻松收起,节省空间;甚至设计了用于山区运输的斜坡传送带,采用齿轮咬合传动,克服了地形限制。这些创新不仅提升了镖局的竞争力,还催生了新的商机——许多商户慕名而来,愿意出高价购买传送带设备,甚至邀请天元镖局的工匠前去指导安装。

这年除夕,扬州城飘起了鹅毛大雪。天元镖局内张灯结彩,欢声笑语不断。伙计们围坐在传送带旁吃年夜饭,桌上摆满了烧鸡、红烧肉等丰盛菜肴。林远举起酒杯,望着这条改变镖局命运的“钢铁巨龙”,心中感慨万千。烛光下,传送带依然在有节奏地运转,将最后一批年货送往各地,麻绳与滚筒的摩擦声,仿佛成了新春最动听的乐章。而远处,徽商的仓库依旧灯火通明,伙计们还在寒风中笨拙地搬运货物,与天元镖局这边的热闹景象形成鲜明对比。这场分拣革命,不仅改变了一个镖局的命运,更悄然改写着大明漕运的历史,为未来的商业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