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码头自动化:试行滑轮吊装设备2.0与港口革命(2 / 2)

但推广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码头工人对机械臂充满恐惧,传言“铁手会抓人”。林远在码头设立“操作体验馆”,让工人亲自操控杠杆装置,感受机械带来的便利。他还推出“人机协作”模式:机械负责重载搬运,人力专注精细操作,双方按工作量分成。此举不仅化解了抵触情绪,还创造出“轨道调度员”“机械维护师”等新工种。

胡文远得知消息后,不惜重金聘请葡萄牙工匠,试图复制这套系统。然而,他们造出的设备不是齿轮咬合失准,就是轨道承重不足。关键在于林远在设计中暗藏的“加密机关”——轨道接口处采用独特的燕尾榫结构,非天元镖局的特制工具无法拆卸;滑轮组的齿纹间距经过精密计算,模仿者难以掌握精确参数。

三个月后,扬州码头的吞吐量达到往日三倍,运输成本却下降四成。林远站在新建的了望塔上,望着长江入海口方向,心中谋划着更宏大的蓝图。他对苏婉娘说道:“现有的齿轮传动装置,在应对超大型海船货物时,仍显吃力。我在想,或许可以尝试利用水的力量......”

他捡起一根树枝,在沙地上画出设想中的装置:“通过密封的管道和活塞,利用水的压力传递动力,理论上能以较小的人力撬动千斤重物。但这需要解决密封防漏、管道耐压等诸多难题,以目前的工艺恐怕难以实现。”林远的眼神中既有期待,又带着一丝遗憾。

不过,他很快振作起来:“即便暂时无法实现,我们也可先从其他方面改进。比如设计更轻便坚固的合金材料,优化滑轮组的力学结构。”他当即决定在物流伙计学堂增设“机关巧术”研究小组,召集擅长机械设计与材料工艺的师生,共同探索提升吊装设备性能的新方向。

而此时的胡文远,在得知扬州码头的新变革后,正与葡萄牙商人激烈交谈,试图获取更先进的技术。一场围绕码头自动化技术的较量,在大明的商埠间愈演愈烈,而林远和他的天元镖局,已然站在了这场技术革新的潮头,向着未知的领域继续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