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远立即上书万历皇帝,请求赋予物流监查司监督驿站的权力。得到圣旨后,他雷厉风行地展开整顿:撤换了十二名消极怠工的驿丞,从物流学堂抽调人员充实驿站管理;同时推行\"驿站考核奖惩制\",将公文传递准时率、损耗率等指标与驿丞的俸禄挂钩。
为解决驿站间信息不畅的问题,林远创造性地建立了\"驿站飞鸽传讯网络\"。在各总驿站豢养信鸽,用于传递简短的调度指令和紧急消息。同时,他还设计了一套标准化的公文格式,规定紧急公文用红色封套,普通文书用黄色封套,不同类型公文对应不同的传递时限——如军情急报需日行六百里,普通政令则为三百里。
随着改革推进,驿站的面貌逐渐改观。但林远很快发现新的问题:夜间传递存在盲区,不少驿站因担心安全问题,拒绝在天黑后交接公文。他带领工匠研发出\"夜行火炬车\",这种特制的马车装有防风灯笼和响铃,既能照亮道路,又能警示野兽和劫匪;同时在沿途增设\"夜行驿站\",配备专门的夜值驿卒和护卫。
正当驿站联网系统初见成效时,暗影小组传来密报:严党余孽勾结倭寇,计划劫持从浙江发往京城的海防布防图。林远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启用备用传递路线,并在沿途驿站设下暗哨。当倭寇伪装成商队试图拦截公文时,早已埋伏好的天枢护卫队和驿站护卫突然出击,成功夺回布防图。
这场危机让林远意识到,驿站联网不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屏障。他向朝廷建议在驿站系统中增设\"情报传递专线\",由暗影小组和锦衣卫负责,专门传递机密信息。同时,他还在各大总驿站设立\"物流信息中转中心\",将货物运输、公文传递等信息汇总分析,为朝廷决策提供依据。
改革半年后,全国驿站的公文传递效率提升了六成以上。从京城到杭州的加急文书,如今只需四日便可送达;地方奏书积压现象基本消失,政令得以迅速通达。站在京城总驿站的了望塔上,林远看着驿卒们骑着快马,如跳动的音符般穿梭在帝国的版图上,心中却不敢有丝毫松懈。他知道,严党与倭寇绝不会就此罢手,而这套刚刚成型的驿站联网系统,必将在未来的风暴中接受更严峻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