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南北合纵,联盟初成(2 / 2)

“自即日起,全军上下须严守《军民公约》,违者重惩不贷。”

这是他亲自拟定、并由李忠、张仲华等核心幕僚共同审定的《军民公约》正式发布的日子。这不仅是一纸条文,更是一个信号:

白马义从不再是草莽之师,而是一支有规矩、有信仰、有底线的军队。

【问题浮现:胜利之后的隐患】

随着白马义从接连获胜,讲武堂军官体系初成,情报网布局完成,联盟也已建立,局势看似一片向好。但赵信却敏锐地察觉到一个危险的苗头:

部分士兵开始滋生骄纵情绪,甚至出现扰民、抢夺财物的现象。

他在巡视村庄时亲眼所见:

有士兵强占村民房屋拒不归还;

有人借“征粮”之名多取百姓口粮;

还有军官纵容部下殴打不服从命令的乡民;

这些行为虽属个例,但在百姓中造成了恶劣影响。“我们不是来救民的吗?”赵信在一次军议会上怒声质问,“怎么反倒成了新的压迫者?”他知道,若不及时遏制这种风气,民心将失,根基不稳。于是,他决定:

发布《军民公约》,以明文规定军队行为准则,重塑军纪权威。

【公约内容:十项禁令,三条保障】

《军民公约》全文共十三条,分为“禁止行为”与“保障条款”两大部分。

一、【十项禁令】

禁擅自进入民宅,未经许可不得搜查;

禁抢夺百姓财物,违者军法从事;

禁侮辱、殴打平民,情节严重者处斩;

禁强征劳役,需按工计酬;

禁私设刑堂,所有纠纷交由军法司处理;

禁贪污赈灾物资,一经查实立即处决;

禁奸淫妇女,违者割舌剜目示众;

禁破坏农田水利,损毁庄稼者重罚;

禁擅杀无辜,作战期间亦须遵守俘虏条例;

禁传播谣言动摇军心民情;

二、【三项保障】

百姓有权举报违纪士兵,设立“监察司”受理;

所有士兵必须佩戴身份木牌,接受监督;

每月举行“军民议事会”,听取百姓意见;

这份公约一经张贴,立刻在军民之间引起强烈反响。“这才是真正的仁义之师。”一位老农感慨道,“比那些穿官服的还要守规矩。”

【执行机制:军法司升级,监察司设立】

为了确保《军民公约》落地生效,赵信对原有司法系统进行了改革:

1.

军法司职能扩大

设立“纪律审查科”,专责调查违纪案件;

建立“巡回法庭”,定期巡访各村处理纠纷;

2.

成立“监察司”

由百姓推选代表组成;

负责监督军队行为,接受投诉并上报;

可直接向赵信本人提出弹劾建议;

3.

设立“荣誉榜”与“耻辱墙”

表彰守纪士兵,给予晋升与奖赏;

公布违纪者姓名与罪行,形成舆论压力;

赵信还下令:

“凡违反公约者,无论出身高低,一律严惩不贷。”

他亲自签署第一起违纪案判决书:一名伍长因私闯民宅被当众鞭笞四十,并降为马夫。这一举动震慑全军,从此无人再敢轻视新规。

【社会反响:民心回归,士气高涨】

短短数日后,效果立竿见影:

村民们重新愿意与军队接触,提供情报与补给;

士兵们也逐渐意识到,纪律是赢得尊重的关键;

许多青年主动报名参军,希望成为白马义从的一员;

地方豪强纷纷表示支持,愿出资助军;

赵信在一次巡视中,听到两个孩童在街边模仿士兵背诵公约,不禁莞尔一笑。“这才叫真正的‘军民一家’。”他对身旁的李忠说道。

【深层意义:政权合法性的构建】

赵信深知,《军民公约》不仅是整顿军纪的工具,更是他政权合法性的重要基石。它传递出一个清晰的信息:

我们不是为了打江山而打江山,而是为了建立一个公平、公正、有秩序的新世界。

这也正是区别于其他起义军的根本所在。“过去的人靠拳头说话。”赵信在一次讲武堂授课中说道,“但我们不一样。我们要靠制度、靠人心、靠正义。”

【尾声:铁律铸军魂,公信立天下】

夜色渐深,赵信独自站在营地高台上,望着远方灯火通明的村落。那里,炊烟袅袅,百姓安居,军纪肃然。他知道,这条路还很长,敌人也不会坐视不理。但他已经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

用制度约束权力,用纪律赢得信任,用信念凝聚人心。

而这支“白马义从”,也将在这条路上,走得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