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吴三桂南下,生死决战(1 / 2)

“真正的敌人,往往藏在看不见的地方。”

“一场来自内部的风暴,即将席卷而来。”

——《流民军纪略·内忧卷》

【山西·蒲州大营】

战事暂歇,但赵信并未放松警惕。平阳一战、孔有德与耿仲明南下失败后,清军虽暂时退却,但他知道,这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多尔衮不会善罢甘休。果然,不久之后,一封密报送入蒲州帅帐——

“清廷遣使潜入山西,试图策反我军将领。”

赵信看完情报,神色凝重。他召集亲信将领议事:“最近,有人收到清廷书信,内容不详。你们中若有知情者,可主动上报。”帐中诸将面面相觑,气氛一时沉闷。片刻后,刘宗敏冷哼一声:“谁敢叛变,老子第一个砍了他!”赵信抬手制止:“我不是要兴师问罪,而是想看看,我们之中,有没有人已经动摇。”

【叛意初现·内部裂痕】

数日后,一名副将被发现私通清军使者,意图献出蒲州粮仓换取高官厚禄。赵信亲自审讯,对方百般狡辩,最终供出幕后之人——原李自成旧部将领白旺。此人曾在大顺军中颇有威望,曾随李自成攻破北京,但因不满赵信改革军制,心生怨恨。赵信沉默良久,最终下令:

“斩首示众。”

“以儆效尤。”

此令一出,全军震动。有人私下议论:“赵信太狠,连老将都不放过。”但也有人开始反思:“若不是他铁腕治军,我们能走到今天这一步吗?”

【外部突袭·贺世贤出手】

就在赵信肃清内患之时,陕西方向传来急报:

孙传庭旧部贺世贤联合明军残部,共约一万五千人,正向河东挺进,意图趁虚而入。

消息传至蒲州,众人皆惊。李过皱眉:“他们为何此时动手?难道是和清军勾结?”赵信冷笑:“未必是勾结,更可能是试探。”他分析道:

贺世贤早已对赵信抱有戒心;

平阳一役让他误以为赵信根基未稳;

此时出兵,既是试探,也是抢占先机。

伊文低声问道:“将军打算如何应对?”赵信站起身,目光如炬:

“既然他们想打,那就让他们来。”

“我要让所有人知道——”

“背叛者死,挑衅者败。”

【战术布局·双线作战】

赵信迅速做出部署:

1.

正面防御(曹仁型重步兵)

命李过率三千重步兵驻守黄河渡口,构筑防线,阻止贺世贤主力渡河。

利用壕沟、拒马、箭塔组成多重障碍,迟滞敌军推进。

2.

侧翼包抄(甘宁型轻骑)

派五百精锐绕行山道,潜伏于贺世贤军侧后方,伺机发动奇袭。

3.

心理威慑(谋士型荀彧型)

散布谣言称赵信已收编十万流民,准备南下夺关,制造贺世贤疑虑。

同时派出使者前往陕西,表示愿意谈判,拖延其进攻节奏。

4.

内部整肃(张合型斥候)

加强内部监察,防止再次发生叛乱。

对所有将领进行背景审查,确保忠诚度。

【战场交锋·黄河渡口之战】

三日后,贺世贤率军抵达黄河渡口,企图强行渡河。他本以为赵信刚经历内乱,军心不稳,定然难以抵挡。谁知刚一登岸,便遭遇猛烈反击。李过率重步兵列阵迎敌,箭雨倾泻、长枪如林,将明军前锋牢牢压制在滩头。与此同时,甘宁型轻骑突然从山道杀出,直扑贺世贤中军,焚毁其大量船只与粮草。贺世贤措手不及,被迫撤军。但他临走前留下一句话:

“赵信,你不是闯王。”

“你比他更可怕。”

【尾声:人心难测,唯有信念坚定】

战后,赵信亲赴前线慰劳将士。他站在黄河岸边,望着滚滚江水,思绪万千。伊文低声说道:“将军,现在所有人都怕你了。”赵信淡淡一笑:“不是怕我,而是敬畏这支军队。”他回头看向营地中训练有序的虎豹骑:

“我不会让任何人背叛它。”

“也不会让任何人轻易踏足我们的土地。”

夜色渐深,赵信回到帅帐,取出一封信——

是张献忠派人送来的最新情报:

“多尔衮正在集结新的部队,可能联合吴三桂,准备再次南下。”

赵信缓缓合上信封,眼神坚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