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的时代终将过去。”
“而我,必须成为新秩序的缔造者。”
——《流民军纪略·火战卷》
【清廷的秘密武器】
在连续数次败于赵信之手后,多尔衮终于意识到:
单凭八旗铁骑与汉军旧式装备,已无法压制赵信这支融合古今、战术创新的军队。
他秘密派遣使者前往澳门,联络葡萄牙商人,引进一批西洋火器,并聘请意大利火器专家——安东尼奥·德·法里亚斯,训练一支全新的部队:
红衣火枪队。
这支部队装备最新式的佛朗机炮与燧发火枪,并采用欧洲线列步兵战术,火力覆盖范围远超传统弓弩。清廷还下令:
在河北设立火药工坊,大量生产弹药;
派遣密探潜入山西,绘制浮城布防图;
同时策反李自成旧部残余势力,企图从内部瓦解赵信统治。
一场前所未有的火器风暴,即将席卷而来。
【赵信的战略调整】
面对清军的火器升级,赵信并未惊慌。他在“飞鸿号”上召集诸将与谋士,召开紧急军事会议。伊文皱眉:“我们的士兵大多仍以弓弩为主,如何对抗火枪?”赵信却露出一丝笑意:“我们不需要完全模仿他们。”他提出三大应对策略:
1.
科技融合(诸葛亮型工程兵)
利用工程兵系统,仿制并改良火器,制造适合本地作战的轻型火铳;
在浮城与陆地要塞部署移动式火炮平台,提升远程打击能力。
2.
战术革新(荀彧型谋士)
引入“散兵战术”,让士兵分散作战,减少火器集中杀伤;
结合伏击、夜袭、火攻等传统战术,削弱敌军火力优势。
3.
心理震慑(夏侯惇型特种兵)
派遣特种突击兵深入敌后,摧毁火器仓库、刺杀火器专家、破坏训练营地;
制造恐慌,削弱敌军士气。
【首战交锋:蒲州外围突袭】
红衣火枪队首次出战,由阿济格统率,直扑蒲州外围据点。他们列阵推进,火枪齐射,箭雨般的弹丸瞬间击溃守军第一道防线。就在清军以为胜券在握之时,赵信的反击悄然展开。
【第一阶段:伏击】
赵云型轻骑隐藏于山林之中,待敌军进入狭窄谷道后,突然发起冲锋。弓箭与火铳交错,清军虽有火器优势,但地形限制了其发挥。
【第二阶段:火攻】
甘宁型奇袭队趁夜出动,携带火油桶潜入敌营,点燃火器库房。爆炸声震天动地,火光冲天,清军阵脚大乱。
【第三阶段:斩首行动】
夏侯惇型特种兵直扑中军帐,目标锁定火器专家安东尼奥·德·法里亚斯。混战中,一名特种兵成功将其刺杀,敌军顿时群龙无首。此役,红衣火枪队损失过半,被迫撤退。
【内部动荡:李自成旧部的试探】
就在赵信击败红衣火枪队的同时,一封密信送至蒲州帅帐。来信者是原李自成旧部将领刘芳亮,他在信中写道:
“闯王虽逝,然义军未亡。”
“若将军愿重归一统,共抗清廷,我等愿奉你为新主。”
赵信看完信,沉默良久。他召见伊文:“你觉得,我该答应吗?”伊文摇头:“他们不是信任你,而是害怕你。”赵信苦笑:“我知道。”他提笔回信:
“我不是李自成。”
“也不是张献忠。”
“我是赵信。”
“我要的,不是复辟,而是重建。”
他拒绝称帝,但仍表示愿意接纳旧部,只要他们愿意接受新的军队制度与作战理念。最终,刘芳亮派代表前来谈判,双方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尾声:战争的新时代】
战后,赵信站在浮城之上,望着远方的地平线。伊文低声说道:“将军,现在整个天下都在看着你。”赵信点头:“他们不是在看我,而是在看这个时代是否还能被改变。”他望向正在修整的士兵们:
“我不会让他们失望。”
“我会证明——”
“即使面对火器与钢铁,信念依旧能决定胜负。”
而在北京,多尔衮收到战报,脸色阴沉。范文程低声道:“赵信……已经不只是一个对手。”洪承畴缓缓开口:“他是这个时代的变革者。”
“真正的胜利,不是靠一人之力。”
“而是让天下人,愿意与你并肩而战。”
——《流民军纪略·合纵卷》
【风云再起:南北义军汇聚】
赵信战胜红衣火枪队的消息传遍中原,各方势力震动。曾经四分五裂的反清力量,开始重新审视这位崛起于乱世的统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