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西南的使者:
孙可望、李定国率领的大西军残部,在云南整顿兵力后,派出密使前往蒲州,提出联合抗清意向。他们送来一封亲笔信:
“将军雄才大略,今据山西、控黄河,实为天下共主之象。”
“若愿共举义旗,我等愿奉将军为盟主。”
赵信阅信良久,召集群将议事。伊文提醒:“他们未必真心。”赵信点头:“但他们的兵,是真心想打清军。”他决定接受联盟提议,并派遣使者回访云南,承诺提供粮草与战术支援。
来自东南的回应:
郑成功在福建得知赵信事迹后,亦遣使联络,表示愿意从海上牵制清军主力。他在信中写道:
“将军立于北方,我守于南疆。”
“只要我们不倒,汉家江山便不会亡。”
赵信展信微笑:“这天下,终于有人愿意一起扛了。”
【清廷的最终反击】
多尔衮在得知赵信整合南北义军后,震怒不已。他召集范文程、洪承畴商议对策。范文程沉声道:“赵信已成气候,单凭一地进攻难以奏效。”洪承畴建议:“应集中全国之力,发动最后总攻。”于是,清廷下达动员令:
调集十万八旗精锐,由阿济格统领,自河北南下;
蒙古科尔沁骑兵三万,由多铎指挥,自绥德东进;
西洋火炮部队五千人,携带最新佛朗机重炮,准备攻坚作战;
同时策动山东、河南等地旧官僚势力,制造内乱。
一场决定中国未来走向的终极会战,即将爆发。
【赵信的战略布局】
面对清军压境,赵信并未慌乱。他在浮城“飞鸿号”上召开军事会议,宣布三项核心战略:
1.
联军整编(荀彧型谋士)
将大西军、流民军、虎豹骑、水军、工程兵五大体系整合为统一编制;
设立“北线军团”、“南线军团”、“机动兵团”三大主力,分别由李过、贺锦、伊文统率。
2.
立体防御(诸葛亮型工程兵)
在太原至蒲州一线构筑纵深防线,设置壕沟、陷阱、弩炮阵地;
浮城系统升级,新增移动式火炮平台与远程投石车;
水军加强巡逻,防止敌军渡河偷袭。
3.
心理战与外交(张合型斥候)
派遣密探潜入清军高层,散布假情报,扰乱其指挥系统;
同时向江南明遗民发布檄文,号召各地起义响应;
对蒙古将领展开劝降行动,瓦解其战斗意志。
【第一波交锋:太原外围阻击战】
清军前锋阿济格率两万八旗铁骑直扑太原,意图快速突破防线。赵信亲自坐镇前线,下令:
“以逸待劳,诱敌深入。”
他采用“诱敌+伏击+火攻”三连战术:
李过率曹仁型重步兵正面迎敌,佯装败退;
赵云型轻骑隐藏于山谷两侧,待敌军进入伏击圈后发起冲锋;
周瑜型水军则从后方切断敌军补给线;
夏侯惇型特种兵夜袭敌营,焚毁火药库。
此战仅一日,清军损失六千余人,被迫撤退。阿济格愤怒道:“赵信……真是个疯子!”
【第二波交锋:绥德方向蒙古骑兵突袭】
与此同时,多铎率蒙古骑兵三万绕道绥德,企图从侧翼包抄赵信主力。赵信早已预料到这一招,提前部署:
派遣甘宁型奇袭队沿途设伏,破坏敌军行军节奏;
利用地形优势,在山口处布置滚石落木,封锁通道;
张合型斥候成功策反两名蒙古将领,导致敌军内部混乱。
最终,蒙古骑兵未能突破防线,反而被赵信反包围,损失近万人。多铎仓皇逃回北京,面见多尔衮时跪地痛哭:
“赵信……非人力可敌。”
【尾声:命运的天平倾斜】
战后,赵信站在浮城之上,望着远方的地平线。伊文低声说道:“将军,现在整个天下都在看我们能不能赢。”赵信点头:“我们不仅要赢,还要赢得彻底。”他转身面向诸将:
“这不是最后一战。”
“但这,是我们真正掌控命运的一战。”
而在北京,多尔衮收到战报,久久无言。范文程低声说:“赵信……已经不再是叛军首领。”洪承畴叹息:“他是这个时代,唯一的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