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信沉思良久,终于拍案而起:
“朕即位之初,岂能示弱于外敌?”
“传令各部,整军备战!”
“朕亲率大军,北伐突厥!”
【誓师北征:龙旗猎猎,铁血出征】
数日后,长安校场鼓声震天,旌旗蔽日。赵信身穿金甲,披风猎猎,亲自主持誓师仪式:
“诸位将士!”
“我们从乱世中崛起,靠的是信念、忠诚与担当!”
“今日北伐突厥,不是为了逞一时之勇!”
“而是为了子孙后代不再受异族欺凌!”
全军齐呼:
“誓死效忠!”
“北伐必胜!”
此次出征兵力共六万人:
三万精锐骑兵为主力,由赵信亲自统领;
一万五千步兵负责防守与补给;
五千“无当飞军”作为先锋与奇袭部队;
另有民夫两万人随行,保障后勤畅通。
赵信任命:
郭威为副将,协助指挥;
李严留守长安,统筹政务与粮草调度;
监察院派出影卫司随军,监督军纪与情报传递。
大军浩浩荡荡出征,百姓焚香送行,祈愿凯旋。
【首战告捷:夜袭黑水营,斩敌万级】
大军行至雁门关外百余里,斥候回报:
“突厥主力驻扎于黑水河北岸,营地绵延十余里。”
“敌军以为我军不敢深入草原,戒备松懈。”
赵信当即下令:
“命‘无当飞军’连夜潜行,绕后突袭。”
“主力部队暂缓前进,待敌混乱后再行合围。”
当夜,飞军悄然穿越山谷,直扑敌营。他们以弩箭齐射,迅速击杀哨兵,并放火制造混乱。敌军惊慌失措,四散奔逃。赵信率主力赶到,一举歼灭残敌,斩敌万余人,俘虏三千余人。此役成果显着:
缴获战马八千匹、军械无数;
摧毁敌军主营,迫使突厥撤退;
稳定雁门防线,震慑其余部落。
赵信亲自接见被俘突厥将领:
“你们非为正义而来,焉能不败?”
“若愿归顺,可赐田授职,安居我朝。”
部分俘虏感动拜服,愿留居汉地,成为边疆戍卒。赵信此举震动军中,亦动摇突厥内部军心。
【深入草原:千里追击,破敌王庭】
黑水之战后,突厥溃不成军。阿史那·默啜被迫退回漠北老巢——回鹘故地。赵信深知,若不乘胜追击,敌人将卷土重来。他果断下令:
“传令各部,继续北进!”
“目标——突厥王庭,一战定乾坤!”
大军穿越戈壁荒原,昼夜兼程,历时二十日,终抵突厥王帐所在之地。突厥虽已设防,但士气低迷,难以抵挡赵信铁骑。赵信采取战术:
以“无当飞军”夜袭敌军侧翼,制造恐慌;
主力部队正面强攻,切断其退路;
诱敌深入,设伏歼灭其主力骑兵。
激战三日,突厥军队全线崩溃。阿史那·默啜试图突围,被郭威亲手擒获!突厥王庭陷落,王帐焚毁,牛羊尽收。赵信在王帐废墟上立碑铭志:
“自今而后,北疆无患。”
“凡敢犯我建兴者,虽远必诛!”
【接管漠北:设府置县,屯田戍边】
北伐胜利后,赵信并未急于班师,而是着手巩固边疆:
一、设立安北都护府
统辖漠南、漠北诸地,派遣官员治理;
推行汉化政策,鼓励突厥贵族子弟入学;
设置驿站,连接长安与边疆,确保政令通畅。
二、实行屯田制度
调拨两万士兵驻守边地,半农半兵;
修渠引水,开垦荒地,发展农业;
设立集市,促进边疆贸易与经济恢复。
三、招抚游牧部落
对投降的突厥部落给予封赏与土地;
允许其保留习俗,但须效忠朝廷;
组建“胡骑营”,吸纳善战者加入建兴军。
赵信亲赴各部巡视,安抚民心:
“朕非灭族而来,而是求和共存。”
“只要愿意归顺,皆为我建兴子民。”
此举赢得不少部落首领的敬服,纷纷献马称臣。
【尾声:万里长城,国威远播】
秋风吹拂,草原金黄。赵信站在高岗之上,望着远方蜿蜒的长城遗迹,心中豪情万丈。他知道:
这一战,不只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民族融合与国家扩张的关键一步。
建兴王朝从此不再只是中原的统治者,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多民族统一帝国。消息传回长安,举国欢庆。魏博罗绍威送来贺信:
“陛下神武,实乃千古第一帝!”
“愿我朝万世永昌,百姓安居乐业。”
赵信提笔批复:
“朕非为功名而战。”
“而是为子孙后代谋一太平盛世。”
他转身对郭威说道:
“传令各部,整顿军备。”
“来年春,朕要巡视西域,打通丝绸之路!”
风起云涌的时代仍在继续,而属于“建兴”的辉煌,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