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失守的消息传来,临安震动。朝廷上下惶恐不安,百官无策,唯有文天祥等人仍坚持主战。而在江西吉州,有一名青年,听闻江陵忠义营死战不退的消息后,双目含泪,久久不语。他名叫陈烈,是当年蜀汉白耳兵统领陈到的后人。虽已历经数百年,但家族之中仍保留着一段祖训:
“若世道倾覆,吾族当有白耳之志。”
他自幼习武,精通兵法,尤其熟读《白耳兵法》,对赵信与李昭的事迹极为敬仰。如今,南宋危急存亡之秋,他决定不再隐忍。他召集乡中壮士,成立“白耳后军”,立誓继承赵信遗志,抗击元军。
二、白耳后军起
陈烈所率“白耳后军”,虽非真正的白耳兵,但他们以白耳兵为榜样,严明纪律,刻苦训练,迅速成长为一支劲旅。他们在赣南一带游击作战,多次伏击元军运粮队,焚毁敌军据点,声势渐起。消息传至临安,文天祥大喜:
“赵信虽逝,然白耳未亡!今有陈烈崛起,实乃我大宋之幸。”
于是,他亲自上书,请求朝廷正式授予“白耳后军”编制,并委派陈烈为江南东路义军统领。这一任命虽然未能改变整体战局,却极大鼓舞了江南军民的斗志。
三、白耳之魂再现
陈烈虽未见过赵信,但他通过阅读《白耳兵法》和民间口述,逐步理解并继承了白耳兵的精神内核。他制定了“白耳三戒”:
不降之志:宁死不降,宁败不屈;
不扰之行:不扰百姓,只杀敌寇;
不弃之战:不抛弃战友,不放弃战斗。
他要求每一位加入“白耳后军”的士兵背诵并践行这三条准则。不仅如此,他还派人前往襄阳旧地,寻访白耳兵遗迹,并带回了一块刻有“东门未破”字样的残碑,供奉于军中。每逢出征前,全军将士皆跪拜此碑,高呼:“白耳未亡!”
四、血战赣南
元军察觉到“白耳后军”的威胁,派出重兵围剿。陈烈率部退入山区,在密林之间展开游击战。一次夜袭中,他亲率三百精锐突袭敌军大营,斩杀敌将一名,缴获大量军械。此战震惊朝野,被誉为“江南最后一场胜仗”。然而,随着元军主力南下,各地守军接连溃败,陈烈也逐渐陷入孤立无援之境。
五、白耳终章 · 英魂长存
最终一战,在抚州城外。陈烈明知必败,仍亲率五百白耳后军迎敌。他们从清晨战至黄昏,几乎全军覆没。陈烈身披七创,仍手持白耳战旗站立不倒。敌军统帅见其英勇,命手下活捉,却被他怒骂:
“我为白耳之后,岂能苟且偷生!”
说罢,引刀自刎,年仅二十七岁。消息传回临安,文天祥悲痛欲绝,写下《白耳英烈传》,记述赵信、李昭、陈烈等人的事迹。他在文中写道:
“白耳虽灭,魂犹在也;忠义虽微,光照万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