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院主人按捺内心激荡,言简意赅:“朱允炆若能攻占南京,掌控江南,我等即刻赴京施压,逼迫朱高炽废除新政,求和退让。此为首要之举。朱高炽若屈服求和,则锋芒顿挫,议和必破。若彼时北境朱棣仍未振作,我等散播其已亡消息,再度施压,迫使朱高炽顾全大局,禅位于建文帝。”

此言既出,众人互视,齐声道:“善!”

与此同时,江南战场。

朱允炆率十万大军急行军至南京城外。原本五万兵力,因招降旧部,如今已扩至十万,旌旗蔽日,气势恢弘。

“陛下,南京近在咫尺!”侍从低声禀告。

朱允炆颔首凝视远方,目光所及,湛蓝长空映衬着雄踞长江之畔的南京城,宛如巨兽横卧。

“不曾想,朕竟有今日归途。”朱允炆感慨万千。

侍从奉承道:“陛下英武盖世,定能一举攻陷北京,重掌乾坤!”

朱允炆听罢苦笑一声:“何其艰难!朱棣若取回北平,即便败军亦不可轻视。”

忽闻一阵急促马蹄声,一名将军疾驰而来,高呼:“陛下,天大喜讯!”

朱允炆见对方情绪高涨,不禁面露喜色,好奇地问道:“究竟是何事,让将军如此欢喜?”

将军答道:“北平传来捷报,燕王朱棣因局势混乱再次失利,而且那位妖道李武伤势加重,现已陷入昏迷,恐命不久矣。”听到此处,朱允炆微微一愣,眼神瞬间变得锐利。

“你如何确保此消息属实?”

将军道:“绝无虚假。这是由北方几位朝臣托人送来的情报,且他们承诺,若能拿下南京,便与我们内外夹击,共复江山。”

朱允炆连连称善,仰天大笑。良久,才渐渐平复心情,随后追问:“除了这些,他们是否还有其他助力?莫要只是一句空话。”

将军立刻呈上一封密封的信件:“陛下请看,他们已表明诚意。”

朱允炆接过信件,小心翼翼拆开,仔细阅读其中内容。信中详述了京城内高门大户及其党羽的言行,不仅提到协助逼宫之事,还承诺若朱高炽拒不受命,他们将继续施压,并提供物资支援。

“确实诚意十足。”

“哈哈哈哈!”朱允炆开怀大笑。自靖难之役以来,他从未如此喜悦过。没想到北方局势竟发展至此。

然而,笑意未消,他忽又沉思起来,眉头微皱。“这般顺利,实在令人难以置信。朱棣岂会轻易失败?国师李武武艺超群,即便身受重伤,也不至于濒死边缘。”

将军听后稍作停顿,说道:“陛下,世间之事难有定论。虽此事匪夷所思,但北方士人反应真实,可见并非虚妄。那些人素来狡猾,既敢送来此信,必是确认了李武和朱棣确在北方遭遇重创。”

“你说得也有道理,但我始终放不下心。李武与朱棣二人怎会在北方草原轻易折戟?”朱允炆皱眉说道。

将军沉思良久,却发现这个问题难以解答。李武与朱棣之事确实透着几分怪异,也许并不像表面那般简单。

但无论**如何,对他们来说已无退路。

见朱允炆犹豫不定,老将军心急如焚,心想若再纠缠于此,只会拖延战事。于是鼓起勇气道:“陛下若担忧此事存疑,待朱棣与李武归来,不如即刻遣散三军,乘船远走海外。此时逃离尚不算晚。”

这不过是普通的激将之计,却对朱允炆产生了显着效果。

“胡言乱语!到了此刻,怎能临阵脱逃?”

朱允炆顿时大怒。

将军毫不退让,拱手再次激道:“此非临阵脱逃,而是审时度势之举。朱棣与李武势大,即便攻克南京,若他们安然返回,我方依旧危机重重。倒不如避往海外,另谋出路。”

听完此言,朱允炆面红耳赤,斥道:“荒谬!朕岂是贪生怕死之辈?”

将军心中虽不满,但并未直言,仅以委婉语气道:“末将绝无此意,只是为陛下安危着想。此次起兵逆天行事,凶险异常。”

朱允炆听罢略有不悦,却很快明白将军之意,怒气渐消,拱手致歉:“朕刚摆脱迷茫,又陷入困局,多谢老将军提醒。”

“陛下过谦。”将军未再多言,见朱允炆下定决心后,指向南京城道:

“北方之事暂且搁置,眼下应集中全力攻打南京。拿下南京,我军士气必增,陛下威名亦会更盛。”

\"若将来掌控江南,与北方文人内外呼应,复国便不再是虚幻泡影。\"将军的话语令朱允炆振奋。

\"不错,眼下要务便是攻下南京城。然南京城固若金汤,老将军有何妙策?\"

老将军毫不犹豫:\"围而攻之!\"

\"现南京守军仅万余,而我军十万,无论兵力还是形势,均占压倒性优势。况且如今南京与北境几乎断绝联络,孤立无援,更无妖道插手。强攻之下,半月足矣拿下此城。\"

朱允炆忧虑道:\"半月时长稍显冗长,恐错失良机。\"

老将军道:\"半月虽久,然末将以为只需三五日即可攻克。须知,南京城如今群龙无首,各处守将各自为政。若我方条件优渥,定不乏李景隆这般临阵倒戈之人。\"

朱允炆颔首:\"此计朕早有所闻,然围城后能否如愿顺畅,尚难预料。\"

老将军续道:\"城内多为陛下行伍旧部,五日已是极限。若天遂人愿,或许明日便可入城。\"南京城内,通济门方向。

一名身披铠甲的男子伫立城头,遥望远方敌军阵营,言语间难掩激动。

\"陛下归来,天佑我等!谁料局势竟至此!\"

此人正是当年朱棣围攻南京时,助朱允炆脱险的守将。南京城陷落后,本该调往别处,却因迁都紧迫,暂留此地,依旧镇守通济门。

他对自身前程已不抱希望。身为建文旧臣,未来本就渺茫。岂料朱棣竟于北方战败,朱允炆亦放弃逃亡,重振旗鼓。通济门守将伫立高处,凝视远处敌军布阵。越想心绪越乱,难以平静。他由建文帝亲自提拔,从无投靠朱棣之意。此刻朱允炆初起兵,南京城对他而言至关重要。若此时相助,可谓雪中送炭。

朱允炆若能平定天下,即便不能封侯拜相,一生荣华也享用不尽。因此,通济门守将几乎没有迟疑,立即屏退左右,写好信件交给亲信,命其火速送至朱允炆手中。

此时,北京城中,朱高炽在书房徘徊,满面愁容。这几日,他似老了十岁,甚至添了几缕白发。他此刻的状态只能用“焦头烂额”形容。一方面江南叛乱未平,另一方面朱棣在北方局势不明;更糟的是,那些文人依旧不肯罢休,如今闹得愈发嚣张。

起初,不过是上书进言,如今已演变成**民变。更令人愤慨的是,这些人手段愈发阴险,已有东林党雏形。他们蛊惑普通百姓,谎称李武与朱棣嗜杀成性,北伐后会东征西讨,大明永无宁日,届时百姓都将被迫参战。这一招奏效迅速,除少数见过李武神勇的百姓外,不少人被成功**,随他们行动。

此计堪称毒辣,以无辜百姓为挡箭牌,欲擒先制。所谓“法不责众”,正是如此。

朱高炽想到这些便怒火中烧,却又深知徒增烦恼无济于事。“算了,生气无用,他们见我着急,只会更得意。”叹息一声,他无力地坐下,双手揉着太阳穴,“冷静下来,想想办法。”

正在思索之际,锦衣卫指挥使纪纲求见。朱高炽料到可能是江南传来消息,神情凝重地召他入内。

“卑职叩见公子!”

纪纲拱手行礼。

“不必多礼,说正事。”朱高炽一脸倦意,“按理说,你该是报朱允炆兵临南京之事吧?”

纪纲点点头,神情复杂:“确实有一事,但并非最要紧的。还有个坏消息,不知该不该此时告知公子。”

坏消息?

朱高炽皱眉问道:“还有什么样的坏消息?难道又有将领投降了吗?”

纪纲郑重地点了点头。

“确实有将领投降,而且投降的是通济门的守将。”

这句话如晴空霹雳般击中朱高炽,让他瞬间清醒,从座位上站起,目光锐利地盯着纪纲。

“你不是在开玩笑吧?”

纪纲严肃回应:“属下怎敢戏言?”

朱高炽重重坐下,神情恍惚片刻后,咬牙追问:“南京城如今如何?”

纪纲答道:“情报三天前紧急送来,恐怕已经失守。那天夜里,通济门被打开,朱允炆的大军涌入城内。”

朱高炽听罢,顿时头晕目眩,思绪一片混乱。

而在另一处,有人欢喜有人忧。

朝廷中因李武新政受害的建文旧臣们个个欣喜若狂。

高墙深院内,主人激动地分享了从宫中探得的消息:南京沦陷!

“短短几天,建文帝收复江南的速度,不逊于当年的朱棣啊!”

“这是天大的喜事!”

“谁能想到建文帝竟如此迅速攻下南京?”

“听说有将领归降,看来建文帝在大明根基深厚。”

“正是如此。”

这时,主人示意众人安静。

他环视四周说道:“南京已失,很快江南都将归于建文帝,而永乐帝仍在北方生死未卜。我认为,是我们出手的时候了。”众人纷纷附和。

“没错,无论永乐帝生死如何,回来也是威望大减。妖道李武更是去向不明。即便他还活着,我们也无需惧他,他虽有奇技,但此次之事表明他并非无懈可击,暗箭难防。”

“说得好!听君一席话,令我豁然开朗,这李武也不过如此。”

“正是,我觉得无需再迟疑,眼下站队建文帝才是明智之举。”

“同意!”

“同意!”

“此举虽有风险,却值得一试,同意!”